江大新闻网讯 近日,江汉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博士一年级沈华森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Industrializable Interlayer with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Dead Lithium for Ah–Level Nickel–Rich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 我校教师李兆槐、李煜宇、解明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是我校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首次以江汉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子刊发表研究型论文。该研究针对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不可控生长和体积膨胀导致的热失控难题,创新性的利用自主研发的原子层沉积设备(ALD),在碳纳米管表面构筑ZnO亲锂位点,设计出超薄高导电中间层,首次提出“温和”锂吸附位点可优化锂沉积行为,并协同三维导电网络激活“死锂”,使锂金属负极的可逆沉积/剥离效率达99.89%。基于该技术组装的超高镍(Ni90)锂金属软包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80 Wh kg⁻¹,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为解决锂金属电池安全性难题提供了可工业化的路径,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凸显我校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学术优势。江汉大学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以科教融汇新机制培养更多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江汉大学自主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沈华森,其身份从2021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进阶为2024级博士生,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在读期间,沈华森已发表SCI论文4篇,获国家授权专利3项、国家级奖项4项,并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斩获产业赛道全国银奖,创造了学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此次他以第一作者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再次彰显了江汉大学在理工交叉领域的学生培养实力。
李兆槐老师(右一)指导沈华森博士(左一)进行实验
通讯员:李兆槐
编辑:易俊
审核: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