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心逆行战疫 全情为民守望———江汉大学师生抗疫工作巡记

发布时间:2020-09-03

来源:江汉大学发布者:校报浏览次数:2983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江城。在防控最吃紧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名企事业机关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补充到社区一线。我校也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统一部署,按照“应下尽下”原则,先后抽调513名教职工和上千名学生志愿者一起,下沉全市14个区200余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师生们迎疫而上,克服各种困难,精准对接社区需求,当好居民服务员、政策宣传员、民意调查员,充实防疫力量,服务社区防疫工作,和社区工作者们共同筑起了最坚固的疫情防线。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受到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关注报道累计近70余篇,市委组织部《党员下社区携手抗疫情简讯》(第3期)、《全力抗疫情 全民在行动专刊》(第52期)还专题刊发了我校党员干部下沉工作经验。


我的城 我来守

95后00后千人战队服务江城


  



在疫情风暴之眼,有一支从江大校园走出的青春战队,他们有的是大一新生、有的是大四医学生、有的是刚入职的年轻医生。一个月来,他们在各大商超协调物资,为重症病患送餐,甚至与病毒贴身搏斗。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战队的成员中大部分也是这个城市的孩子。这是他们的城。

在我校团委书记程烜的统计表中,疫情防控开展以来,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30余名医学院学生到方舱医院参与疫情防控。“大多是95后、00后。在疫情面前,他们敢于担当,冲在前面,让人刮目相看。”

23岁的孙甘霖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四的学生,2月16日,在学校群里看到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后主动报名,来到武汉市东西湖区疾控中心,成为了一名医护志愿者。

“我是武汉本地人,还是学医的,年轻力壮,理所当然应该站出来。”一开始,孙甘霖被分到消杀组,得知核酸采样人员紧缺后,又主动站到了疫情“最前线”。

孙甘霖每天往返于各大医院、隔离点、养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准确将四类人员的基本信息及症状记录下来。在医护人员取完核酸样本后,她仔细无误地密封编号、记录保存,送到火眼实验室等待结果。没有采样需求时,她就负责分发各街道办事处的检测报告,还参与了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之后,没法上厕所,孙甘霖常常6个小时不吃不喝。3月,在江城20多度的阳光下,孙甘霖闷得汗流浃背,手上长满了红疹。

每次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名武汉女孩习惯用入学时宣读的《医学生誓词》激励自己,“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人民的健康,我们理应去守护。”

这支青春战队中,有人在前线挽救生命,有人在后方为社区居民服务。

郑悦颜的家在武汉市百步亭花园景兰苑社区,疫情防控期间,居委会要为3000多户居民运输、分发蔬菜,人手极度紧缺。这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向父亲提议,用自家的中巴车为居民购买物资。父女俩一拍即合。每天上完网课,郑悦颜就开始统计团购群里的近百份订单,协助将近1吨重的蔬菜装车,来回花费1个多小时回到小区广场,再将冬瓜、萝卜、玉米等蔬菜一一分类装好,按照清单分发给居民。除了生鲜蔬菜,郑悦颜还会去小区附近的超市、购物广场和药店为居民订购生活日用品和药品。

忙得久了,这位19岁的姑娘肌肉拉伤、手磨破了皮、浑身酸疼……但她从不在意。“只要能改善大家的生活,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人人都奉献一些,疫情才能更快结束。”

江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四学生杨光曾是武汉军运会期间的“优秀志愿者”,疫情袭来,他“想尽自己的努力,为我的社区做一点事”。

杨光家住黄陂区横店街建国社区。2月20日,他主动联系社区书记,提出在线上帮忙统计居民的物资需求并购买配送。这个22岁的小伙儿还为居民制定了个性化的配送方案。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又急需用药,杨光便提前打电话统计药品清单,骑着电动车来回跑6个药店买齐各类降压药、消炎药和感冒药,再挨家挨户送。

鲁龙飞是杨光的“好兄弟”,这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已经连续工作近40天。家住青山区的鲁龙飞主动报名加入区志愿者群。起先,他负责到青山区各超市搬送生活物资。后来他又开始在武钢第二职工医院做定点服务,从医院食堂里搬运几百份午餐,送到医护人员和病患手中。3月12日,云南省向武钢二职医院捐赠生菜、豌豆等蔬菜800箱,鲁龙飞又和十余个志愿者负责搬运,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半。“武汉是我们的家,看到它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底里高兴”,鲁龙飞说。

您的需求 我的责任

下沉教职工服务社区尽心尽力


 



我校医学院的教师陈鑫是一名90后,疫情发生后,作为志愿者的他每天上午八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硚口区宗关街宗关社区。

宗关社区是老旧社区,社区消毒工作量很大。装满消毒水后的桶有32斤重,陈鑫背在身上,楼上楼下地爬,这样的体力活,当老师的他平时压根没干过。“还是比较辛苦的,因为都是七八楼的宿舍,而且是步梯,爬楼开始几天,我每天回去腿都是酸的。”像这样空桶后再换水,已经是他当天背的第7桶了。走一趟社区,差不多就是两个钟头。

宗关社区住着1314户人家,老人居多,八成的居民需要社区帮忙买药。但是一些药物专业性很强,社区工作者担心忙中出错,都来找陈鑫帮忙,他索性承担起了社区重症药品的统计和购买。社区还组建了一个“宗关重症”微信工作群交由陈鑫负责管理,里面汇聚了约50名有长期重要需求的居民。陈鑫说:“他们有不清楚的问题随时问我,手机从来不关机,随时收信息随时看。”他常常直到中午还奔波在送药的路上而来不及吃饭。

我校像陈鑫这样下沉的教职工共513名,分赴全市14个区200余社区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一线。

财务处陈静下沉的佳泰社区办公室一度有发热患者,办公室和三名社区工作人员被实施隔离,但她顶住压力在社区办公室门口坚持开展电话排查等防疫工作;招生就业处商文华白天下沉,向居民提供帮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又去办公室线上回答考生咨询到半夜,审核报名材料,保证第一时间让考生的提问得到回复。

白天在小区值守、送菜、搬东西、巡逻,晚上给学生上课。这是很多学院下沉教师的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兴教授2月9日开始下沉到江汉区新华街道,2月27日在取水楼社区排查居民基本信息;参加新育社区居民生活物品的派送;为新育社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家里送去食物。该院青年教师陈熙下沉水果湖街道机安社区第03网格,随网格员到中商优品汇领取政府补贴爱心菜、鸡蛋、肉类及水果,下午之前分发到居民手中,帮助居民圈存煤气卡;汇总网格第二次上门摸排信息。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妙龄自从下沉到武昌区水果湖街茶港社区北坡山庄小区,就把业主群搞“活”了。群里每天上演各种“蛋糕秀”和“饺子秀”。从不会团购到广拓渠道,她负责着第12网格北坡山庄小区的入户排查、门岗值守、团购配送等相关防疫工作。当了采购“团长”后,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儿。为便于居民随时联系得上她,她将自己的手机号码添加在微信昵称后面,并24小时开机。

随着春暖花开,疫情好转,武汉4月8日解除了离汉通道管控,而社区封控依然在继续。我校下沉的党员干部们也依然坚守在第一线。在中星社区、美联社区、汉口花园社区、汉阳区江堤街老关社区、洪山区关山街剑桥春天社区……教职工们在一线配合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购菜购药、送医送饭、消毒封控、答疑解惑、解难救急……深得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们的好评。美联社区的下沉工作得到了国家疾控中心巡查同志的高度认可;汉阳区江堤街老关社区工作人员收到小区送来的感谢锦旗;洪山区委和洪山区关山街道剑桥春天社区党总支给学校写来了感谢信。

物信学院辅导员熊志东则在下沉社区的2个多月时间里,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用画笔记录社区抗疫故事,共完成了14幅速写作品并制作成视频赠送给了共同抗疫的战友,相互鼓励,纪念生死与共守护城市的情谊。

120志愿者:架起联系社区千家万户的“生命线”


  



一根电话线,连接的是市民的生命线。从2月4日开始,我校在师生活动中心架起了几十部电话作为武汉市急救中心120热线远程接入点,与武汉市急救中心120的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坚守岗位,为电话线那头的市民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梁。

2月4日凌晨,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出短短一个小时,就有80余名教职工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他们中间有专家教授,有普通教师,也有中层干部、一线职工、在校学子……每个志愿者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他们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克服种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服务于学校疫情防控需要。

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董华老师是一直奋战在120热线的志愿者。她充分利用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对焦虑慌张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情绪疏导;对暴躁的病人和朋友进行安抚;对带悲伤情绪的患者给予鼓励。

机建学院教师轩亮长期上夜班,两门专业课程《机械原理》和《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书撰写工作都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院毕业年级的研究生论文查重、盲审以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也都需要大量时间准备,但他依然选择坚守120的值守工作,协调和挤压时间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120的志愿者们24小时三班倒,快速接听处理每次来电,用爱心温暖市民心,积极为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电话线,更是一条生命线!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