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字入诗添情趣

发布者:校报发布时间:2020-09-15浏览次数:1658

“乱”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字,本写作“乱”,本意为动词,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释义为“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又有“扰乱、打乱、使乱”的义项,如“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又有“败坏、破坏”义,如“坏法乱纪”(《礼记·礼运》);又有“混淆”义,如“乱实(混淆事实)、乱名(混淆名称)”;又有“昏乱、迷乱”义,如“酒乱其神也”(《荀子》)。作形容词则有“混乱、无秩序”义,如“视其辙乱”(《左传·庄公十年》)、“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又如“乱糟糟、乱纷纷、乱七八糟”等;作副词则有“乱罚无罪、乱骂一气、任性乱为”等;作名词则有“战乱”的义项,如“避秦时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避乱江东”(《资治通鉴》)等等。

由上可见,这“乱”字之意也如这“乱”字本身一样,也真是乱哄哄的一片。但是古代诗人却能妙用“乱”字,信心拈来,则更富有一种情趣。不信,请看南朝的何逊在《酬范记室云》中说:“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粉蕊轻风,乱花日影,南风徐来,神思顿清,这不是一种能够让人薰然欲醉的境界?再来看看南北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句子:“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这不正是温庭筠在《菩萨蛮》词中所描画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只不过萧文中的女孩子以水光为镜,衣裳能与荷叶比香,容光堪与芙蓉争艳,这样一种活泼泼的青春逼人的美好,比起温词中的少妇揽镜,顾影自怜的风韵,又有别样一种动人心处。再来看看南北朝庾信的《灯赋》中的句子:“……乃有百枝同树,四照连盘,香添燃蜜,气杂烧兰。烬长宵久,光青夜寒。……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辉辉朱烬,焰焰红荣。乍九光而连采,或双花而并明。寄言苏季子,应知馀照情。”这“碎花乱下、流星细落”八个字,可谓穷形尽相,将烛花闪灼的动态,通过与夜蛾和夜风的交会,写得细致入微,让人可触可感,可谓生动传神。

古代诗人中最擅使用“乱”字的当属唐代的白居易了。白大诗人对于“乱”字别有审美的慧心,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了两首咏西湖春景的名作。先看写于长庆三、四年间春天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颔联写莺燕争建新巢,展现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机。颈联写西湖的花繁草浅,透露出西湖欣欣向荣的景象。写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诗人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诗人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再看作于诗人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的《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一体。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啊。写环绕西湖的山峰,用“乱”字修饰,写出了山峰随意排列、参差不齐的特点,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情趣。

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南湖早春》也是因妙用“乱”字而出名: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首联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接下来两联诗人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句中用“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