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事迹
第十二届“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活动于今年元月正式启动,截止3 月20日,经各基层党组织推荐,组委会办公室资格审核,组委会成员专项会议讨论从中推荐11 个候选集体和 20 名候选人,并同时在校报、校园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上刊登其事迹材料,广大师生员工均可参加投票。其中,报纸投票由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将回收的选票封存并加盖公章,于 4 月9日16:00前交活动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党委宣传部809办公室)。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投票截止时间为 4月7日24:00整。欢迎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投上您宝贵的一票。
芳华二十载丹心献书香
图书馆 王静
王静,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报刊室主任,中共党员。她带领团队先后两次被授予校“青年文明岗”,她被授予“三育人”先进个人、“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十佳馆员”等称号。
24年来,王静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与奉献。2000年,她作为业务骨干参与新校区图书馆繁重的筹建工作,新婚期间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早出晚归,很少能顾及自己的小家庭。筹建工作后,她担任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被同事们公认为是个好管家。因身体原因,她调到阅览室,又积极投入到新工作中。她落实首问责任制,带头使用文明用语,接受读者监督,所在的阅览室环境整洁有序、架位整齐无误,为读者服务热情周到。
图书馆在中文报刊阅览室建设了“读者共享空间”。王静在眼睛视网膜脱落、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勇挑重任,以顽强的毅力,带领完成刊架的搬迁调整和全部报刊的重新排架、上架并全程参与空间的设计、建设。“读者共享空间”被王静和同事打造成了图书馆的一张新名片,推出了30个主题书展和作品展,受到读者欢迎。“读者共享空间”出名了,可她的眼睛状况却越来越糟糕,由于眼内残留的硅油乳化,引发右眼白内障,并发展到左眼,引起左眼视力也开始减退。她克服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完成工作,竭尽全力,力求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去年图书馆获评“武汉十大阅读基地”,她也积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数计学院 石玲
石玲,数计学院学生,中共党员。2018年先后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十三岁那年冬天,父亲在送到医院的第一个晚上就再没有睁开双眼,留下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和稚嫩的弟弟妹妹,十三岁的石玲俨然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从初三毕业开始,石玲就开始做各种兼职,她做过推销员、做过服务员、发过传单、洗过碗盘,不管多冷多热多累,她都坚持走一个多小时上下班,只为了节省下那一次次的公交钱。因为爸爸的骤然离开,石玲曾想做一名医生,她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大学的学习中,可命运再一次让她的梦想破碎,先天性的高度近视让她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医学专业的学习,面对挫折,她哭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奋斗。
天道酬勤,作为一名转专业的学生,石玲在大一下学期成为了数学171班专业绩点第一名的学生,除了打工供养家里,她还热心社会公益,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人生虽苦,但石玲愈挫愈勇用热忱感受人生百态,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在线课程创杰作公益事业显担当
医学院 叶雁杰
叶雁杰,医学院青年教师。曾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湖北省移动教学大赛二等奖、“江汉之春校园文化节优秀指导老师”和“五四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叶雁杰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课堂体验与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了改善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系列课程中枯燥乏味的课堂体验,他探索、完善并大规模应用全程引导式教学、全程翻转课堂、双向权重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使得学生的课堂体验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提升明显、自主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他成功建设并运营两门在线课程,是我校在线课程建设与运营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个突破技术障碍,将先进3D数字建模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人。两门在线课程上线全国地方性高校联盟优课联盟与楚课联盟平台,总计接纳校内外学生超过3000人、其中《人体奥秘之运动》被认定为首批武汉市在线开放课程与湖北省精品在线课程。
业余时间,叶雁杰奉献公益事业,义务投身于人体组织器官捐献接收的一线工作中,在近5年中,全年无休24小时待命,经常在凌晨、节假日奔走于各个医院、养老院、社区、殡仪馆与中心之间,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和江汉大学人体组织器官接收与利用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立潮头写春秋扎根杏坛育桃李
教育学院 兰军
兰军,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共党员。曾先后荣获市教育系统“先进女教职工”、市第九批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她质朴、踏实,潜心教学科研,辛勤耕耘29载,先后在小、中、大学多个教育岗位上工作,并承担过教师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相关工作。她喜欢教学、热爱学术,长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中外教育交流史、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工作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2011年,她承担起学院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任,凭着强烈的责任感与饱满的工作热忱,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建设各项工作中。在她的带领下,教育学专业获批为市重点学科,并在短短3年里,相继拿下了教育硕士和应用心理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翻开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大,任务更重,在缺乏专职学科秘书的情况下,兰军还承担一系列琐碎复杂的管理工作,常常为了给学生协调一间适合小班课程的教室而到处奔走,也曾在病中每天接听几十个报考学生的电话咨询,无数次在电脑前处理工作熬到深夜……
多年来,兰军坚守在教学一线,把自己的知识和温暖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她注重将研究成果渗透教学中,所教课程学生反映良好,曾获校级教学质量奖。她还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将学生带到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研习。
寒来暑往求索路苦尽甘来知报恩
商学院 刘坤杰
刘坤杰,商学院学生。2017—2018年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两年荣获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来自单亲家庭的刘坤杰,靠着母亲不足两千元的退休金节俭度日,在他的成长中,遭遇过坎坷,但在老师的关怀下,他心怀感激,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来报答江大的关爱。
大一,他加入了ERP沙盘协会,两年的时光,他把主要精力奉献给了比赛。2017年ERP全国赛,从训练赛、寒暑假集训再到省赛全国赛,每个周末,104个日夜,刘坤杰在比赛中度过,实验室成为他的第二个家。网络赛连日夜战, 18次通宵达旦,历经8个月,最终拿到全国总决赛的第一名。他还代表学校参加第十届未来探索创新实战竞赛,再次摘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刘坤杰对专业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成立了财务精英人才协会,希望以此为平台,把对学校的感恩转化为帮助身边同学成长。2018年,他率队参与第八届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历时120天,付出500多小时,形成1 G的数据分析成果,他和团队成员还不畏严寒,在校度过大半个寒假。辛勤付出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团队荣获华中赛区第二名。
他学习成绩优异,连续3年平均学分绩点专业第一,热心服务同学,连续4年担任学习委员,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建设班集体。他还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曾参与武铁春运服务。
患者之友敦厚师长
附属医院 刘涛
刘涛,附属第六医院泌外科副主任。他踏踏实实工作在临床医疗一线30余年,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关爱患者,尊重同行,尽最大可能帮助患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刘涛始终坚守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时刻刻想着患者,真正把患者当亲人。他的手机通讯录名单,患者朋友就有近600多个,每天他都会接到4到5个咨询电话,有咨询病情的,有需预约床位的,有需来院健康体检的……他乐于做一名“金牌导医”,为患者做好服务。
同事眼里的刘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他从不计较得失,甘愿冒风险为病人解除病痛。一次为HIV合并铸形结石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时,他将手术室仅有的3个防护目镜让给了年轻医生,自己独自默默承担被感染的风险。对待下级医生,他更像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长传授给大家。
刘涛积极参加公益服务,长期参加无偿献血,截至目前已献血14次,累计献血量达到3200毫升,相当于献出全身血液总量一半的鲜血。多年来,刘涛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多次帮扶黄陂区贫困子女。让伤病者及时得到救助,早日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是刘涛最大的心愿。
爱岗敬业的“带头大姐”
研究生处 李红英
李红英,研究生处办公室主任,兼任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中共党员,曾3次被授予校“优秀共产党员”,获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先进个人”、“机关党员示范岗”等称号。
李红英敬业爱岗、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把人生中最美好的17年奉献给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亲历和见证了学校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上台阶的全过程。她以工作做出实绩为人生最大快乐,在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即使在身罹重病的情况下,她仍以惊人的意志战胜癌魔,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激励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被大家亲切称为“带头大姐”。
在学科建设管理方面,李红英积极参与制度创新,在学校学科建设改革方案、“双一流”建设管理等文件起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参与了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管理顶层设计贡献了智慧;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她积极承担组织省级、市级重点学科材料的申报、审核、经费管理等工作;在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她主动承担了学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工作。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培养方案内的学习任务,曾牺牲了一年的周末时间,来校陪同学生上课。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开展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已运用于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评估工作。
在实验教学路上的领跑人
商学院 张晓翊
张晓翊,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兼任商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副主任。曾获得湖北省高校经济管理“优秀实验教师”、校“优秀教学管理者”、“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自2000年来校工作以来,张晓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根教学与人才培养第一线,先后承担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创业模拟实训》、《企业竞争模拟》、《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在350学时左右,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
2014年,张晓翊担任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她放弃了许多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积极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主动向同行请教,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实验教学中心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升级上大力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2015年中心引进了跨专业实训平台,并开设了《企业经营创新创业实训》的跨专业实训课程。该课程实施3年来,总人时数达60000,教学效果受到了校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并与武汉商学院及喀什大学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目前,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拥有一支责任心重、能力强、团结向上的实验教学专职队伍,而且实验教学环境干净、整洁、明亮、充满现代感,令前来上课的师生们心情舒畅。
夫唱妇随助力学生展翅翱翔
化环学院 陈少峰
陈少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34年来,他用奉献诠释一线教师的育人情怀,在他的义务指导下,不仅圆了众多学子的科研梦,还培育出考上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学子、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上市公司总裁;他风雨兼程,始终把培养学生成才,助力学生向更高学府进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累计辅导学生考研超过500名。
在陈少峰的影响下,他同在本校任教的夫人也加入到义务辅导班,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考研提高英语水平;在他的感召下,化学系老师辅导学生考研蔚然成风,每年考研前期,在化环学院三楼形成了一道特殊且浓厚的学习风景。学院学生的研究生录取率已经从往年的30%突破了40%。无论是任教班级的学生还是班级外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课下,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学期中还是寒暑假,只要学生有需要,他是尽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计报酬,无怨无悔。他专门建立了三个考研辅导群,现在物化fighting群200人满员、勤奋的小牛群186人、飞翔的鹰群123人,而且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起床打开QQ群,看有没有学生提问,成为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
三十四载春秋,更迭童稚芳华,永怀育人之心;三十四年冬夏,交叠书窗晴雨,指战研考沙场。他燃烧自己光阴韶华,点亮学子成才的梦想,用三十余年的身先垂范,为学校教书育人事业无私奉献。
健身推行者 学子引路人
体育学院 陈绍艳
陈绍艳,体育学院教授。执教38年来,她潜心教研,助力学子成才。先后三次获得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学研究项目30余项,获湖北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为逾5万人次提供羽毛球指导,被誉为“武汉市全民健身的推行者”。
陈绍艳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站在教学岗位第一线。她因材施教,潜心育人,多名学生先后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学府的研究生。对于陈绍艳,学生胡庆山一直感怀于心。“在我每个人生的重要关口,都有陈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她带着胡庆山走进科研的大门,带着他一点点向学科的山峰攀登。如今,胡庆山已经是华中师范大学最年轻的三级教授,拿到了体育人的“五大满贯项目”。像胡庆山这样的学生,陈绍艳还指导过很多。她先后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余人,部分优秀学子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不论你在什么环境下,不要抱怨环境对你的影响,而是要冲破环境的束缚,践行自己心中的梦想。”
立志坚信仰下乡践青春
生科院 陈敬东
陈敬东,2015级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学生。他热爱马克思主义科学,认真学习党的思想理论,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先后获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共青团员、“新青年下乡”示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考的失利、父亲弥留时的遗憾和母亲的期望都成为了他如饥似渴学习的动力。三年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位居班级前列。陈敬东非常感谢人们对自己曾经的帮助,上大学后他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来回报社会。他参与过汉阳区青少年暑期托管、武铁春运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一百小时以上。他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已经超过2000cc。
在新青年下乡活动中,他奔赴农村基层,深入农户家中,走到田间地头,围绕“五大行动”,在基层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他作为市宣讲团成员,向村民们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足迹遍及黄陂区李家集、罗汉寺、蔡榨等街道的多个村(社区)。
他相信追求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征程是一场“长征”。他矢志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践行者和宣讲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献血助人 青春无悔
化环学院 罗章
罗章,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三年来,他无偿献血37次、50个治疗单元,累计献血量达10000毫升。他说:“献血是自己的义务,献血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罗章献血源于一次意外事件。2015年,他的大伯因车祸入院抢救,由于医院血库紧张,需要家人互助献血才能解决用血问题。罗章撸起袖子说:“抽我的。”但未满18岁的他没有达到献血年龄被拒绝了。从那以后,罗章便有了无偿献血的打算。
大一上学期,在校园的献血车上,罗章第一次无偿献出了200cc全血。献血完成后他问护士:“什么时候能再献?”当得知献全血间隔时间不能少于6个月时,罗章觉得等待的时间太漫长了。半年后,应武汉血液中心的需求,罗章完成了首次成分献血,并了解到成分献血周期短仅需两周,而且各大医院紧缺成分血。从此,每隔两周罗章就前往血液中心进行成分献血,至今从未中断。
在献血的同时,罗章也从没松懈过学习。大一下学期他就进入实验室,培养实验技能。他以学生第二作者的身份参与撰写的论文发表在SCI期刊 上,影响因子为5.294。如今,他还有一篇论文正在审稿中。他说,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复习考研,通过努力让自己有一个不错的发展,以后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来自巴基斯坦的“洋雷锋”
国际教育学院 孟非
孟非,是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现就读于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他不仅中文和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积极参加各项校内外志愿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是师生们公认的“洋雷锋”。
在大一期间,孟非就被大家推选担任了国际学生的班长。孟非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中文,但他凭着对中文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学习,以高分通过了中文三级考试。现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还给新进的外籍师生当免费翻译,带着他们熟悉校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之余,他还协助老师承担学院各项事务性工作,成为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个国际学生助理。
在学习之余,孟非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2017年3月4日,孟非作为江汉大学雷锋精神研究会的一名外籍志愿者,与30余名中外志愿者一起前往武汉市向阳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活动期间接受了武汉电视台的专访。
孟非感慨道:“这次敬老院之行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活动,还让我学习到了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在未来的生活中,‘雷锋’叔叔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被江汉大学雷锋研究会评为‘雷锋精神研究会外籍志愿者’,倍感荣幸。”
怀梦想前行 系母校“回家”
机建学院校友 柯圣琦
柯圣琦,2003年毕业于我校机建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坚持梦想,矢志创业,历任台资企业公司工程师、经理、总经理。
他一手创办深圳奇迹光触技术有限公司。2013年—2014年,公司综合竞争力在细分市场位列前三名,2014年—2015年,公司指纹识别产品业界排名前十。2015年—2016年,公司荣获7项专利,2017年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2018年,他心怀感恩,反哺母校,签约投资成立奇迹光电(武汉)有限公司,带来了包括MID、LCM、TP、LCMT等合作项目,3年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预计可提供400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10亿-15亿元。
他热心公益,从2014年起至今他每年身体力行到全国各地点对点参加公益活动,做青少年心灵成长辅导义工,给贫困学校新建爱心树屋,修建专用跑道等。
他对母校怀着深深的眷恋,不仅协助完成江汉大学华南校友会的相关工作,更多次回到母校,关心学弟学妹们成长成才,与他们分享人生经验,成为学弟学妹们心中的“知心大哥”。他用坚定的信念追求梦想,用一颗热忱的心诠释“江大情怀”。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 查跃辉
查跃辉,我校后勤服务保障中心饮食服务部维修工。作为一名外聘工,他用30年时光诠释着“后勤不后,服务先行”的工作理念,被称作“后勤中的后勤,保障中的保障”。
查跃辉负责食堂炉灶、和面机等各类机械设备,空调、冰库等制冷设施以及水电管网等方方面面的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转保障。30年来,无论寒暑,无论早晚,只要发现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他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没有半点推诿和马虎;30年来,他虚心向学,潜心钻研,成为了技术能手;30年来,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方便师生员工随时联系;30年来,后勤集团的工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面对校外高薪挖角,他从不曾动摇,用行动诠释着对学校的热忱!在他的努力下,江汉大学的食堂30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漏电伤人、整休停餐的大型事故。
时光带走了他的青春,在身上留下了一道道工作中造成的擦伤、碰伤和灼伤。52岁的查跃辉说:“能够保障全校师生吃得放心、开心,我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献血传递大爱 助人回馈社会
机建学院 陶红涛
陶红涛,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入学以来,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献血8次。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武商励志奖学金。
陶红涛记得他第一次看见校园里停着的献血车上挂着一幅幅写满“无偿献血光荣”、“人间自有真情在,献出鲜血播下爱”的标语和宣传画,心里有了一股冲动。他走进献血车完成了第一次献血。
为了能顺利地参加无偿献血活动,陶红涛坚持锻炼,做好时刻献血的准备。
在定期无偿献血的同时,陶红涛还十分热衷志愿服务工作。他多次参加武汉地铁志愿者、武汉科技馆志愿者、武汉马拉松志愿者等活动,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年会志愿服务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陶红涛说:“奖学金是社会、学校给予我的爱,我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我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活动也是为了能够回馈社会,不辜负他们对我的鼓励。”
老有所为 晚晴花红
离退处 黄成平
黄成平,法学院退休党支部书记、武汉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在江大工作期间培育了两个“全国先进班集体”;先后获得校“吴天祥式好干部”、市“优秀共产党员”、省 “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退休后又被评为“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校 “优秀共产党员”。
黄成平退休后仍心系工作,先后被校党委组织部、高职学院、学生处返聘多年。在江大高职学院返聘6年间,他长期住在武昌校区,一星期回家一次。他不仅组织学生政治学习,抓好学生中党团组织建设,更抓校纪、抓学风、抓管理、抓活动,常常忙到夜里10点才回房间。有学生家庭困难,没有回家的路费,他就自掏腰包送他们回家。
他一直关心和支持着学校的改革发展,为学校建设积极建言,还曾以关心下一代成员的身份回法学院为学生作过报告。
他身体不好,退休后住过6次院,开过4次刀,但依然努力坚持做好各项工作。他还积极关心老同志们的生活,有老同志住院他去看望,有老同志家里困难他上门询问。
黄成平同志退休后认真自学格律诗词知识,刻苦练习写作,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完成了6部诗词集的写作,已出版4部;在报刊杂志发表诗词联300多首(副),并在诗词联比赛中多次获奖;长期坚持《武汉诗词》诗教园地栏目和《江汉大学报》江大诗斋栏目的选稿、编辑工作;他为刚进校的大学生讲格律诗的鉴赏与写作,对学生写的诗词进行审阅修改指导。
扎根基层 小巷家医守仁心
医学院校友 黄莹
黄莹,2009年7月毕业于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中共党员。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
2012年黄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入到家庭医生的队伍中,到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全科医生。7年来,她秉承医者的仁心、仁德和仁术,带领团队为1200余名居民提供签约服务;负责近300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使他们的病情控制稳定,居民慢性病规范管理率由最初的不到30%上升到目前的75%。2017—2018年,她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先后荣获由武汉市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武汉市巾帼志愿服务队”、“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等荣誉称号。她也先后获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中共湖北省委委宣传部、湖北省文明办颁发的“荆楚楷模”,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明办颁发的“武汉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及“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等荣誉称号;荣获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颁发的“优秀全科医生奖”、中国家庭报社颁发的全国“百家健康守门人”、武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及“武汉市卫生计生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光明日报》、《健康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中央、省、市级媒体都对黄莹和她的家庭医生团队进行过报道。
孤雁展翅入青云
研究生处 康健
康健,人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儿童福利院长大,父母的早逝让她养成了坚毅上进的个性,从小到大一直勤奋学习,并于2016年9月考入我校人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2018年12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及“研究生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她成绩优异,连续两学年成绩平均分都在90以上,排名专业第一。2017年立项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A类)一项;作为江红俊的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恩施州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在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调研的视频作品荣获第三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纪实类三等奖。2018年,她有5个作品成为人文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硕士展映作品,创作的专业相关视频作品也多次参赛并获奖;8月,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参加了香港大学“创新创业访学项目”。
康健还担任学校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编辑文章共计200余篇,后台粉丝数量增长两倍,公众号荣获2017年度十佳“江大好微信”奖。
她利用假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结合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福利院的阿姨们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11月她参与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赛志愿者服务活动,被评为“优秀志愿者”;2018年7月在云南大理喜洲白族文化体验中表现优异,获匠心传承志愿者证书。
实心任事勤耕耘
人文学院 鲁红艳
鲁红艳,人文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学院行政支部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鲁红艳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已经25个年头了。她不仅承担着1000多名本科生和50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还是学院行政支部的组织、纪检委员,有众多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她每年光处理的文档就有两万多个,容量近30G。晚上七、八点钟到家是她的工作常态。2014年,她在编排课表时,为满足一位老师调整课程时间的要求,逐一和涉及到的十多位老师电话沟通,多次修改,最终解决了这位老师的诉求。但当时还有70多位老师的200多门课程编排等着她落实,而时间只有短短10天。丈夫半夜开车接她下班,她累得上车就睡了过去,到家已是五一劳动节的凌晨。长期用眼过度,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飞蚊症”,她却笑说是苍天送了她一朵美丽的“黑牡丹”。她有严重的颈椎病,发作时头晕呕吐,但她不顾领导同事让她休息的劝说,第二天仍然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她就算趴在医院病床上做理疗,还打着电话谈工作。她不仅是学院各项教学组织管理活动的“活字典”,也是老师们的档案库、信息源,还是学生全方位的学业导师。人文学院历史专业曾有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于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正好在南方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新工作非常忙碌,他没时间写论文,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学生找鲁红艳办退学手续,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反复与学生沟通,分析利弊。她还找相关老师协调,最终为这个学生办理了“延长学制”的手续。工作稳定后,学生写完论文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中,她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管理方法,积极参加在线课程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2018年,人文学院承担了全校4000多名学生网络通识必修课《认识武汉》的教学辅助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琐碎的新问题。她积极与平台技术人员沟通,耐心解决每位师生的问题,保证了课程的顺利上线和运行。
弘扬法治践行公益
义务法律服务社
江汉大学义务法律服务社成立于1981年,是一个由学生自发成立、自主运作的学生社团。社团主要由江汉大学法学院相关专业同学组成,旨在通过承接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弘扬法治精神,守护社会公义。38年来,义务法律服务社用一个又一个传递大爱的法律援助案件,将一批又一批怀揣共和国法治梦想的懵懂学子,磨炼成具有担当的公平正义的法律人,同时也赢得属于自己的口碑和荣誉。
多少次,不辞辛劳,奔波取证,只为帮扶孤寡;多少次,彻夜不眠,案情重组,只为匡扶正义;多少次,志愿担当,深入基层,只为弘扬法治精神。38载创业维艰,38载筚路蓝缕,38载风雨兼程,一代代义务法律服务社人,用自己的公益援助彰显着法学学生的风采,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法律实务技能的同时,践行着法治公平正义精神。从临街一间不起眼的斗室到美丽的三角湖畔,一代代武汉法治事业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从这里开启了自己人生崭新的篇章。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道路上,义务法律服务社,风华依旧,朝气蓬勃,为武汉市法治建设和社会法治精神的弘扬奋力前行。
心脏守护者患者贴心人
江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武汉市六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的临床重点学科,年诊疗患者近10万人次,住院病床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50%左右,全科医护人员每年累计加班达5万余小时,科室各项服务指标和工作量考核已连续15年排名全院第一。2012年和2013年该科分别获得市“创新业绩、创高效益”示范岗和“工人先锋号”称号。
科主任要求大家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手术组成员接到急症电话20分钟内必须到达科室,病人在家发病可随时拨打医护人员的电话咨询。2011年8月8日晚科室收治了一名年仅25岁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入院后反复发作心跳骤停,值班人员边抢救边启动紧急预案。15分钟内介入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到齐,通过手术,患者冠状动脉终于开通,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抢救成功的心梗患者。病人吴小虎在心内科住了10年。他是弃儿也没有收入来源,当初因晕倒被110送至心内科,救醒后发现心脏病已达晚期要经常抽腹水。科室留下了他。“快过节了帮小虎把水抽了,让他好过节”这是十年来各种节令前医生们说得最多的话。大家还时常给他送些衣食,捐些钱物。经过科室治疗,他现在不仅生活自理,营养状况也得到改善。
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换来丰硕成果。近几年心血管内科部分技术和接症工作量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冠心病介入诊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难治性心衰、难治性高血压等十余项特色技术。
骑行路上勇争先
自行车协会
江大自行车协会成立于1997年,2011年又成立了自行车队,2012年自行车协会正式更名为江汉大学单车俱乐部,成为一个集特色体育教学、户外骑行活动、专业自行车竞赛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社团。
自行车队的队员们既有体育学院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也有测控技术、食品安全、金融等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不畏寒暑,刻苦拼搏,每周训练达十余小时,年训练里程超过7000公里,年均参加省内外大小型自行车赛事20余场,在中国高校甚至世界舞台上,书写了属于江大学子的风采,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陈列柜里一块块奖牌见证了他们成长的点滴。2014年,成立刚两年的自行车队就参加了代表国内大学生公路自行车最高水平赛事的环青海湖大学生公路自行车邀请赛。他们克服了高原缺氧、器材简陋等诸多不利因素,努力拼搏,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三的好成绩。在其后的2015年和2018年,队员们再接再厉,两次夺得了该赛事团体总成绩第一名。
从2016年到2018年,车队多名队员先后入选中国大学生自行车代表队,前往菲律宾、韩国、葡萄牙参加世界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现在,体育学院已将自行车专业列入2019年招生计划,并将其作为华中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精品特色课程开设。
用爱让“星星”绽放光芒
“守望星园”志愿服务团队
“守望星园——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是由江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帮助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儿童,给他们提供体验和融入社会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一定的社交技能和生活常识,为自闭症儿童家长们提供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自闭症这一群体。从2013年至今,江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武汉市守望星园自闭症家长互助服务中心合作,坚持每周六给孩子们一次团体课,风雨无阻,累积服务时间超500小时。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心与温暖,志愿者们每周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他们精心准备各种课程和活动,陪伴他们愉快地度过周末时光;为了培养孩子们与社会大众和谐相处,让他们走出孤独的世界,逐步帮助孩子们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志愿者们利用暑假举办“守望星园暑假融合夏令营”,每期夏令营10-15天,每天5小时,累积服务时间超350小时。在志愿者们的陪伴和鼓励下,一个又一个孩子放下了戒心,放松了心情,开始能够在监督下集中精神,慢慢愿意与外界接触,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表达情感。志愿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前行,在携手并肩传递爱心的同时,为广大自闭症患儿架起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2016年,“守望星园——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学以致用服务他人
英语小助教班
外国语学院英语小助教班成立于2008年, 是一个以为学生服务,开创特色辅助教育为宗旨的学生社团。11年来,该班的小助教们为1800个班集体, 40000多名学生进行过英语辅导,服务时长近千小时。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助教班给学生们的授课内容从最初只有英语发展到现在包括法语、日语等小语种在内的多门外语;授课形式从原来的按班级教学辅导发展到按学生的外语程度分小班教学,很多助教还会挤出私人时间在每周四下午为基础薄弱的学生额外进行辅导。除了服务本校学生,助教班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走进开发区一中、丝宝小学、汤湖图书馆老年大学、武汉救助管理站等进行英语授课。2013年,该助教团队成立了我校第一支学生团队党支部,强化了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受到湖北省和学校组织部的关注与肯定。该团队2015年获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一名,2018年获得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体优秀奖。
构筑国际平台助力设计教学
设计学院国际教育事务部
因学院发展需要,在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下,设计学院成立了“设计学院国际教育事务部”。部门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毫无经验,部门成员秉着虚心学习、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了多项学校、学院的外事参观和接待任务。
设计学院国际教育事务部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学生外以交流访学讲座,每年邀请AIT亚洲区总监为学生介绍爱尔兰留学要求、AIT的课程设置、费用及生活环境等情况;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签证辅导,为外出学生讲解签证事宜,提供签证办理辅导。
通过学习阿斯隆理工学院优秀的设计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推动设计学院的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带领学院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摆脱出来,逐步形成国际化教育教学思维,从国际化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察,确立设计教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
甘为人梯乐奉献
图书馆学科服务部
图书馆学科服务部主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开拓性、主动性、协同性特征,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
2017年,部门成立了两个学科服务小组,小组成员历时半年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开首次运用国际权威平台ESI对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近10年的科研产出影响力进行评估,并提交了分析报告,在相关学院产生了较好的反响。2018年,学科服务部深化了知识服务内容,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处理,以文献计量的方法用数据描述了我校化学学科和中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产出现状,为相关院系和管理部门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知识服务产品。近两年,完成学校三个重点建设学科影响力分析、社会科学科研产出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率评估等分析报告,为学科及学科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为提供更加贴近教学科研的学科服务,2016年部门创刊《学科服务动态简报》,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挖掘、学科发展前沿、学科领域研究动态等信息推送服务,拓展了学科馆员与院系老师的沟通渠道,使学科化服务逐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三角湖畔到世界屋脊
赴藏毕业生群体
每年西藏自治区各地、市、县都会到全国高校招聘毕业生,希望揽才入藏,为祖国西部建设输入强有力的血液与养份。2016年7月,商学院的徐银莹、外语学院的曹美玲从三角湖畔飞抵青藏高原,成为我校第一批主动选择去西藏工作的毕业生;2017年7月,美术学院的黄玉备、生科院的吴曼曼等4名毕业生再次从江汉大学奔赴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2018年7月,医学院的夏敏文、马旭等3名毕业生也从湖之北来到了山之南……这群年轻的江大学子们在完成学业后走出校园,别亲辞友,远走千里,执着地投身到了祖国西部的建设和开发中。
曹美玲2016年7月刚到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工作时,住的房子里仅有一张1米宽、1.7米长的藏床,把抽屉倒过来放在塑料凳子上就是桌子。冬天零下十几度,不仅没有取暖器和热水,而且还常常停电。“有时一周停两次,一次停3天。手机充不上电,连电话都不能和家里打。”即使来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现实的艰苦还是把曹美玲打了个措手不及。“第一个冬天我靠‘一身正气’硬扛过来了!”曹美玲笑得很爽朗。事实上,除了慢慢去适应和调整,也是当地的人情温暖了这个初入藏区的姑娘。
黄玉备说:“怎么看待‘苦’?只作两个比较,一是和前几批来的干部比,现在的条件不知要好多少。二是和当地一些扎根藏区、尤其是在县乡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的干部比,自己这点苦实在不算什么。”他所在的阿里革吉县以前仅有一条小街道,县长王明杰到县里24年,引进了宾馆、酒店、工厂,建了牦牛基地……黄玉备说,看到前辈干部们扎根藏区,实干、苦干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与成就,触动非常大。“我想选择长留西藏,实实在在地给这里做些事情。”2016年7月到拉萨的徐银莹已经把家安在了西藏。她今年考取了拉萨法院的公务员,谈了个从甘肃入藏工作的男朋友,准备明年带回家和父母见面。她说:“拉萨现在也是我的家了!”
在竞赛中夯实专业知识
智能车菁英团队
在每年的寒暑假,大多数同学考完试就早早地回家了,而有一群同学每天早上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吃着简单的早餐,思考着昨晚的程序与电路。他们是一群技术宅,来自江汉大学智能车菁英团队。
从大一起,他们便踏上了争做智能车人的道路。通过智能小车爱好者协会的会员招新、物信学院特色一年级工程等活动,领略到了智能车的魅力。他们暗下决心,要争取成为智能车竞赛团队中的一员。除了平时课堂上的学习,他们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协会的课程培训。从硬件基础到C语言入门,以及最后的单片机入门等一系列课程,一学期下来,他们多出了30多个学时的课程。对技术的追求,更体现在队员们对自我的超越上。攻破了一款全新的单片机,调通了一个新模块,新打的一批板子加快了充电过程,新设计的电路克服了静电干扰,新写的算法优化了路径……智能车队员常说,哪怕通宵,也要每天快一秒!
近年来,该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比赛中年年获奖,并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一等奖。
“青春雷锋”筑梦行
雷锋号志愿服务团队
在江汉大学校园里,有这么一支默默无闻的青春志愿者团队:在支教的路上,他们行进了九年。他们不求回报,真诚回馈社会,他们是一群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是教育学院“雷锋号”支教团。
团队足迹深入90km以外的马赛村、黄陂蔡店街、郭河村等教育资源贫乏地,与留守儿童们并肩10080小时,累计帮扶1250人次。雷锋号始终笃行“学习雷锋同志”、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2018年“雷锋号”入围了人民网“千校千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评比,其中以支教为题材,拍摄的工作视频荣获全国“百佳创意视频”称号,并且连续三年获得了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武汉市本禹志愿者示范服务团队等荣誉。
“ 雷锋号”支教团连续九年坚持在高温酷暑下开展支教活动,持续几十天的红色高温也浇不灭队员们的热情。每天给孩子们上课的时长8小时,但实际上,为了做好教学工作,队员们每天的工作时长都会达到10小时甚至更长。
每年长达两个月的坚守,让“雷锋号”赢得了各方的赞誉,一封封寄来的感谢信,同学、老师之间口口相传的赞誉、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宣传等等,是对“雷锋号”支教团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团队未来发展的期许。
挥洒汗水舞动青春
江汉大学舞蹈团
江汉大学舞蹈团是由江汉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师生组成的专业舞蹈团体。十几年来,江汉大学舞蹈团的身影活跃于全国各大电视节目以及舞蹈专业比赛中。
在江大舞蹈团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旦接到上级发布的排练任务后,都会毫不犹豫地集中在舞蹈房,用最好的状态与最专业的态度,高效的完成舞蹈作品。江大舞蹈团在CCTV全球直播的世界华人炎帝寻根节的舞台上,顶着烈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全室外排练与直播演出。在近四十度的高温下,江大舞蹈团没有任何团员缺席一刻的排练,坚持完成了艰巨的排练演出任务。
在连续的两届湖北省最高级别比赛——“金凤杯”职业舞蹈大赛中,江大舞蹈团以最专业的精神与姿态,呈现了《婆婆来了》、《一样的颜色》、《本色》、《梯玛》、《你在哪儿》等五部深入人心的原创舞蹈作品,获得了舞蹈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其中,《婆婆来了》还曾入选湖北省第二届艺术节的优秀作品展演。在第六届武汉市大学生艺术节中,江大舞蹈团更是斩获大满贯,选送的每一部原创作品均获得了创作、表演的奖项。在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江大舞蹈团与青年演员张一山合作,和著名京剧大师关栋天老师同台,演绎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赤壁情怀。这是江大舞蹈团首次参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每一位成员都坚持不懈、认真对待、相互帮助,在排练与演出中展现了江大学子吃苦耐劳、团结向上的风采,获得了节目导演组的一致好评,也收获了电视机前观众的掌声与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