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长江日报》第十版专题报道我校第十二届感动江大人物颁奖典礼及感动人物的先进事迹。
http://cjrb.cjn.cn/html/2019-06/18/content_136242.htm
江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感动江大人物”颁奖典礼
8名师生和2个团队获评“感动江大人物”奖
6月13日下午,江汉大学举行第十二届“感动江大人物”颁奖典礼,8位师生和2个团队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让大家在感动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江汉大学“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已经连续举办12届,共评选出110余名典型人物,被教育部授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媒体融合类优秀案例。在“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张鑫龙、“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林聪、“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顾震宇,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章红,“湖北好人”毛俊英、郭焕泉,“湖北高校最美后勤人”袁乐耘,武汉市“时代楷模”梅雅如、江大女足、武汉市文明市民何冬梅、刘敏等道德楷模。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真爱奉献、真情感动”的时代新风,展示了江大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贵品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精品工程,文明创建工作的经典品牌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靓丽名片,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励志篇
石玲: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
|
石玲,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生,中共党员。2018年先后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十三岁那年冬天,父亲在送到医院的第一个晚上就再没有睁开双眼,留下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和稚嫩的弟弟妹妹,十三岁的石玲俨然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从初三毕业开始,石玲就开始做各种兼职,她做过推销员、服务员,发过传单,洗过碗盘,不管多冷多热多累,她都坚持走一个多小时上下班,只为了节省那一次次的公交车费。因为爸爸的骤然离开,石玲曾想做一名医生,她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大学的学习中,可命运再一次让她的梦想破碎,先天性的高度近视让她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医学专业的学习,面对挫折,她哭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奋斗。
天道酬勤,作为一名转专业的学生,石玲在大一下学期成为了数学171班专业绩点第一名的学生,除了打工供养家里,她还热心社会公益,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人生虽苦,但石玲愈挫愈勇,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励志篇
康健:孤雁展翅入青云
|
|
康健,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儿童福利院长大,父母的早逝让她养成了坚毅上进的个性,从小到大一直勤奋学习,2016年9月考入江大人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2018年12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及“研究生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她成绩优异,连续两学年成绩平均分都在90以上,排名专业第一。2017年立项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A类)一项;合作完成的《恩施州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调研的视频作品荣获第三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纪实类三等奖。2018年,她有5个作品成为人文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硕士展映作品,创作的专业相关视频作品也多次参赛并获奖;8月,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参加了香港大学“创新创业访学项目”。
奉献篇
黄莹:小巷家医守仁心
|
|
黄莹,中共党员,2009年7月毕业于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为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
2012年黄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入到家庭医生的队伍中,到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全科医生。7年来,她秉承医者的仁心、仁德和仁术,带领团队为1200余名居民提供签约服务;负责近300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使他们的病情控制稳定,居民慢性病规范管理率由最初的不到30%上升到目前的75%。2017—2018年,她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先后荣获由武汉市以及国家卫计委颁发的“武汉市巾帼志愿服务队”“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等荣誉称号。她也先后获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颁发的“中国好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明办颁发的“荆楚楷模”,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明办颁发的“武汉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及“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等荣誉称号。
奉献篇
孟非:来自巴基斯坦的“洋雷锋”
|
|
孟非是就读于江汉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是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小伙子。他不仅中文和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参加各项校内外志愿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是师生们公认的“洋雷锋”。
在大一期间,孟非就被大家推选担任了国际学生的班长。孟非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中文,他凭着对中文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学习,以高分通过了中文三级考试,现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给新进的外籍师生当免费翻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之余,他还协助老师承担学院各项事务性工作,成为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个国际学生助理。
在学习之余,孟非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并深入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孟非感慨道:“在未来的生活中,‘雷锋’叔叔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被江汉大学雷锋研究会评为‘雷锋精神研究会外籍志愿者’,备感荣幸。”
奉献篇
陈少峰:助力500学子高飞的筑梦者
|
|
陈少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34年来,他用奉献诠释一线教师的育人情怀,在他的义务指导下,不仅圆了众多学子的科研梦,还培育出考上清华等国内顶尖高校学子、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上市公司总裁;他风雨兼程,始终把培养学生成才,助力学生向更高学府进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累计辅导学生考研超过500名。
在陈少峰的影响下,同在本校任教的夫人也加入到义务辅导班,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考研提高英语水平;在他的感召下,化学系老师辅导学生考研蔚然成风,学院学生的研究生录取率已经从往年的30%突破了40%。无论是任教班级的学生还是班级外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课下,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学期中还是寒暑假,只要学生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计报酬,无怨无悔。他专门建立了三个考研辅导群——“现在物化fighting”“勤奋的小牛”“飞翔的鹰”。起床打开QQ群,看有没有学生提问,成为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
敬业篇
鲁红艳:实心任事勤耕耘
|
鲁红艳,人文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学院行政支部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鲁红艳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已经25个年头了。她不仅承担着1000多名本科生和50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还是学院行政支部的组织、纪检委员,有众多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她每年光处理的文档就有两万多个,容量近30G。
晚上七八点钟到家是她的工作常态。一次,她在编排课表时,为满足一位老师调整课程时间的要求,逐一和涉及到的十多位老师电话沟通,多次修改,最终解决了这位老师的诉求。当时还有70多位老师的200多门课程编排等着她落实,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长期用眼过度,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飞蚊症”,她却笑说是上天送了她一朵美丽的“黑牡丹”。她有严重的颈椎病,发作时头晕呕吐,她不顾领导同事让她休息的劝说,第二天仍然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她不仅是学院各项教学组织管理活动的“活字典”,也是老师们的档案库、信息源,还是学生全方位的学业导师。
敬业篇
黄成平:老有所为,晚晴花红
黄成平,法学院退休党支部书记、武汉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在江大工作期间培育了两个“全国先进班集体”;先后获得校“吴天祥式好干部”、市“优秀共产党员”、省 “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退休后又被评为“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校 “优秀共产党员”。
黄成平退休后仍心系工作,先后被校党委组织部、高职学院、学生处返聘多年。在江大高职学院返聘6年间,他长期住在武昌校区,一星期回家一次。他不仅组织学生政治学习,抓好学生中党团组织建设,更抓校纪、抓学风、抓管理、抓活动,常常忙到夜里10点才回房间。有学生家庭困难,没有回家的路费,他就自掏腰包送他们回家。
退休后的黄成平住过6次院,动过4次手术,但依然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关心老同志们的生活,有老同志住院他去看望,有老同志家里困难他上门慰问。
退休后的黄成平勤奋好学。自学格律诗词,完成了6部诗词集的写作,已出版4部;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在报刊杂志发表诗词联300多首(副),并在诗词联比赛中多次获奖;长期坚持《武汉诗词》诗教园地栏目和《江汉大学报》江大诗斋栏目的选稿、编辑工作;他为刚进校的大学生讲格律诗的鉴赏与写作,对学生写的诗词提供指导和帮助。
敬业篇
查跃辉: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查跃辉,江汉大学后勤服务保障中心饮食服务部维修工。作为一名外聘工,他用30年时光诠释着“后勤不后,服务先行”的工作理念,被称作“后勤中的后勤,保障中的保障”。
查跃辉负责食堂炉灶、和面机等各类机械设备,空调、冰库等制冷设施以及水电管网等方方面面的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转保障。30年来,无论寒暑,无论早晚,只要发现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他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没有半点推诿和马虎;30年来,他虚心向学,潜心钻研,成为了技术能手;在他的努力下,江汉大学的食堂30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漏电伤人、整休停餐的大事故。30年来,后勤集团的工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面对校外高薪挖角,他从不曾动摇,他说:江大就是我的家。他用实际的行动诠释着对江大的爱!
时光带走了他的青春,在身上留下了一道道工作中造成的擦伤、碰伤和灼伤。52岁的查跃辉说:“能够保障全校师生吃得放心、开心,我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团队篇
江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心脏守护者患者贴心人
武汉市第六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的临床重点学科,年诊疗患者近10万人次,住院病床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50%左右,全科医护人员每年累计加班达5万余小时,科室各项服务指标和工作量考核已连续15年排名全院第一。2012年和2013年该科分别获得市“创新业绩、创高效益”示范岗和“工人先锋号”称号。
该科室成员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手术组成员接到急诊电话20分钟内必须到达科室,病人在家发病可随时拨打医护人员的电话咨询。2011年8月8日晚科室收治了一名年仅25岁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入院后反复发作心跳骤停,值班人员边抢救边启动紧急预案。15分钟内介入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到齐,通过手术,患者冠状动脉终于开通,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抢救成功的心梗患者。病人吴小虎在心内科住了10年。他是弃儿也没有收入来源,当初因晕倒被110送至心内科,救醒后发现心脏病已达晚期要经常抽腹水。科室留下了他。“快过节了帮小虎把水抽了,让他好过节”这是十年来各种节令前医生们说得最多的话。大家还时常给他送些衣食,捐些钱物。经过科室治疗,他现在不仅生活自理,营养状况也得到改善。
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换来丰硕成果。近几年心血管内科部分技术和接诊工作量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冠心病介入诊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难治性心衰、难治性高血压等十余项特色技术。
赴藏毕业生群体:从三角湖畔到世界屋脊
2016年7月,江汉大学商学院徐银莹从三角湖畔飞抵青藏高原,成为该校第一批主动选择去西藏工作的毕业生,她已经把家安在了西藏。“我想选择长留西藏,实实在在地为这里做些事情。”今年考取了拉萨法院公务员的她,谈了个从甘肃入藏工作的男朋友,准备明年带回家和父母见面。她说:“拉萨现在也是我的家了!”
2017年7月,美术学院黄玉备、生科院吴曼曼、教育学院陈嘉凤、设计学院张超4名毕业生再次从江汉大学奔赴西藏阿里,黄玉备说:“怎么看待‘苦’?只作两个比较,一是和前几批来的干部比,现在的条件不知要好多少。二是和当地一些扎根藏区、尤其是在县乡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的干部比,自己这点苦实在不算什么。”
2018年7月,医学院夏敏文、马旭、程秀红3名毕业生也从湖之北来到了山之南……这群年轻的江大学子们在完成学业后,执着地投身到了祖国西部建设和大开发中,他们用不负青春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长江日报杨佳峰/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