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调查:让读书不再成为节日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发布者:校报浏览次数:2352

新闻调查:

让读书不再成为节日

刘 进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圣地,阅读境况如何,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编者



21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23日为“世界读书日”,向世人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1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沉浸在各种“购物节”、“舶来节”的惊喜和欢乐中时,“世界读书日”这个“高大上”节日却鲜为人知。如今,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阅读似乎渐渐成为一种精神奢侈品,国人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读书圣地的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


让我欢喜让我忧——阅读的尴尬


  微信上曾经有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被频频转发:一百多年前的人躺着吸鸦片,一百多年后的人躺着玩手机,不同的时空背景,姿态却惊人相似!有网友感触颇深地评论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甚至某手机网络运营商打出的广告也赤裸裸地标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网络无法连接!”这成为当今人们对网络依赖、玩手机痴迷的活生生写照,使人在忧虑的同时倍感苦涩。

  网络电子化、碎片化阅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海量信息的快速阅读令他们欢喜快乐,也同样令人忧心忡忡。这种阅读依赖症在大学校园里同样存在,抑或更加严重。一项关于江汉大学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表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每天深阅读的习惯,三分之二学生每周阅读专业学习之外书籍的时间不足7小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但如今,这些好习惯正在被各种快速阅读逐步吞噬,人们正在一步步掉入现代技术编织的“网络陷阱”,痴迷其中,醉生梦死,不能自拔。当问及“电子阅读的苦恼”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同学都表示“眼睛很累、视力下降”,“会有辐射”,“对电子设备存在依赖感”,但是又很无奈,因为很多学习、兼职、找工作的重要信息都要依靠网络获取,必须时刻关注。

  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放眼望去,很多同学都将笔记本电脑带到了那里,本来去图书馆可以有机会充分享受纸质阅读的乐趣,却要让可怜的眼睛继续经受电子辐射的折磨。物信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大二学生王悦平时就喜欢阅读纸质书,尽量减少电子阅读,他建议我校图书馆应该借鉴武汉图书馆的办法,在阅读区域对网络采取屏蔽处理,留给师生一个宁静舒适的读书环境。


那些年——曾经的阅读岁月


  当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浸润到中国人日常生活时,一些曾经让人习以为常的细节默默淡化:还有多少人会在临睡前品味书香?我国古代圣贤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阅读习惯、学会阅读,在今天这个时代,竟然成为人们渐行渐远的岁月记忆。

  然而那些年我们曾经历过的阅读时光,却依然成为许多人若干年后的温馨回忆,就像一盏心灯,总能触及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令人感怀不已。

  人文学院一位教授讲了一段很有意思的阅读往事:小时候父亲也是老师,家里有很多书,每到周末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陪着父亲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初中时有次老师布置作文题写《爸爸的ⅩⅩ》,他就以《爸爸的书》为题,写了几个和父亲一起看书的阅读故事,作文被语文老师抄在黑板报上供全班学习,后来还被老师点评后在《作文》杂志上公开发表。更没想到的是,事后他还收到全国各地许多女中学生笔友来信,有的还把作文寄过来请父亲修改,那时他学习之余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写回信,这对后来写作水平提高帮助很大。谈及现在各种语文培优,他说,语文没有什么巧,主要靠阅读来提高语感和文字水平,不爱阅读上再多的培优班也是徒劳。

  研究生处的一名机关干部是大家熟知的爱读书之人,每次出差别人可能会多装几块充电宝担心手机没电无法上网,他却总会多带几本书,供旅途闲暇消遣。为了培养儿子阅读习惯,他家里没有电视、网络,每到周末,经常一家三口在图书馆泡上一天,很是温馨惬意。

  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大多有这样相似的童年回忆:二三十年前互联网还未普及,那时读书最时髦的就是争相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和武侠小说,许多中学生私下相互借阅,形成时尚。这种文化现象今天却不复存在,某地方出版社曾在微博上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调查,吸引了近3000名网友参与,结果令人吃惊: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位列前十,红楼梦竟“荣登榜首”。

  当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今天大多数人阅读习惯的时候,其实对纸质阅读的渴望一直在内心深藏,只是我们没有在意,任凭电子产品的声色诱惑慢慢侵占你的生活。著名作家王蒙就曾表示,当前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文化有断裂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


开卷有益——阅读改变人生


  古人说:“开卷有益”,就是告诉我们阅读有很多的好处,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对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显示,同学们认为“阅读的快乐”有:可以增长见识,拓宽眼界;可以陶冶性情,使自己变得有修养;可以使业余时间变得充实,舒缓心情,让自己静下来;可以丰富人生阅历,为自己今后找到好工作储备能量……

  2013年,一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学生找工作的传奇经历就与阅读有着难解的情缘。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学生熊少毅大学4年里,乐此不疲地阅读,所读书目接近400本,定期阅读多份杂志,收集的资料达187个专题,近200万字。临近毕业前,他突发奇想给图书馆馆长写信,请求能够为他开具一张书面的“阅读证明”。

  馆长在借阅系统上一查,发现熊少毅在4年间,一共借书381册,于是,马上给他出具了一份“借书证明”,并盖上图书馆公章。这段奇闻马上在江大校园传开,《武汉晚报》记者从学生微博上知道了这件事,专程进行了采访,以《大学生为找工作请学校图书馆开4年借书381册证明》为题图文并茂地作了深度报道。

  这件小事没想到一下让熊少毅出了名,有一次他到一家杂志社去应聘,主考官一下子就认出了他,说:“你不就是前些时晚报上登的那个小伙子吗?”接下来的面试自然很顺利,他也如愿以偿进入了这家杂志社工作。


让读书成为习惯——倡导全民阅读

  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强调,要倡导全民阅读。有专家表示,新媒体时代,更应该通过读书沉淀心灵,享受精神大餐;通过倡导全民阅读,使读书成为一种风尚。

  放眼江大校园,“全民阅读”的活动确实不少。每年的“清源之秋”读书节成为了江大人交流读书心得、展示阅读成果的盛会,以“青春、阅读、成长”为主题,开展“汉字英雄”听写大会、“老少共品经典名著 提升人生价值观”征文等主题活动;学生自发成立社团“江汉大学读者协会”,开展图书漂流、书签制作等活动,建立读者协会书屋,在校园倡导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风尚。校团委负责人表示,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就是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让广大师生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中共同成长。

  然而,这种倡导面临的却是比较尴尬的阅读实际,记者在图书馆做的一项随机调查表明:有高达70%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学校“读书节”活动。由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也显示,随着电子阅读的日益普及,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纸质书籍阅读量呈现下降趋势,近4年,图书馆纸质书年借还总量分别为:2012357444册,2013305860册,2014266352册,2015197001册,去年下滑尤为明显,减少将近三成。尽管图书馆采取了放开借阅权限、延长开放时间等举措,力图扭转颓势,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位于图书馆3楼的人文社科阅览室,通过查询馆内借阅系统了解到,每天纸质图书的借阅人数通常在100150人之间,而楼下的电子阅览室却生意火爆,每天阅读人数300余人,高出一倍有余,临近毕业论文阶段,有时两个电子阅览室难以找到空座。

  2015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较2013年的2.48本增加了0.74本。尽管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仍有专家指出,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有很大不同,我校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吕幼安认为,传统阅读目的性强,功用在于提高人的素养,是一种带有理性思考的鉴赏式阅读;而电子阅读的功用在于及时获取有用信息,是快速浏览性的欣赏式阅读。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电子阅读的兴起,要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的局面。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位老领导也表示,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要将读者拉回到读书中来。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立法”再次成为了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表示,全民阅读立法与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相一致,立法是要规定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为保障公民读书所承担的责任,立法的推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每个公民的阅读权利会得到更多的法律保障,类似像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机、社区图书室、图书漂流站这些公众设施会越来越多,也许到那时,我们不用再问:“读书节,今天你读书了吗?”因为读书早已成为了每一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离不开空气和阳光一样。









传统的纸质阅读真的过时了吗?一项针对我校学子“平时阅读书籍哪种多”的调查显示:有64%的同学日常喜欢阅读纸质书籍。在学校图书馆,仍然有不少同学钟爱借阅纸质图书这种传统阅读方式。








痛哉,阅读!

雷惠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我校也有“清源读书节”,读书之氛围,需要以“日、节”的形式来营造,令人感叹。

  据调查显示,我校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三分之二的学生专业之外的阅读时间每周不足7小时。情况不算很糟,好象几乎100%的同学都在阅读,我们不能引以为傲,至少也不必感到惭愧,因为现在不读书的人实在太多了。听说一出版社曾在网上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一本书”的调查,结果四大名著名列前十,《红楼梦》竟荣登榜首。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通常称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为读书人,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为敬人的尺度。时光荏苒,我们站在21世纪,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整个社会被颠覆了。读书成为慢生活,引经据典成为拽文,儒雅成为酸腐,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难以见到一杯香茗、一本书的文人雅士,人们虽还是戏称文化人为“读书人”,而“读书人”却忘却了读书。

  微品些许苦涩,自嘲地认为,现如今文人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青年,他们相对纸质书籍,更喜欢电子阅读。海量的电子信息推送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阅读者吸收的是什么呢?可想而知。我们寄希望于高等学府,期盼学子在校园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主流的姿态影响社会风气。高校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兴趣社团,开辟读书园地,丰富馆藏,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学生阅读热情高了,书卷气浓了。然而看到朋友近来发给我中美两国大学生阅读调查数据,不免又有点气馁。

  2015年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中国,小说类排第一,《平凡的世界》在两所高校中夺得阅读之冠,《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绝代双娇》等名列前茅;美国10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10名的书籍分别是:《理想国》柏拉图、《利维坦》霍布斯、《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从榜单上看,中国大学生阅读选择多为小说,且以武打类居多,鲜有思想类作品,而且名校和普通院校差别不大。

  痛哉,阅读! 痛哉,学子! 痛哉,中华文化!

  古人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阅读可以使我们摆脱平庸,活出人生的精彩,当我们放弃了阅读,等于放弃了生命中最可靠的益友,错过了人生最享受的精神按摩。

  考尔德有句名言:“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当我们拾起书籍,却没用宝贵时间去研读可以丰富我们精神、启迪我们智慧的作品,等于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生命。

  当我们“死活读不下去一本书”中,《红楼梦》名列第一的时候,悲哀和惶恐已不能自已。《红楼梦》——中华文化的瑰宝,曾引得多少文人痴迷红学研究,而今,居然成为现代人第一本读不下去的书,我们已经摒弃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当阅读已经成为过去,当武打小说成为阅读的主粮,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学府中称校长为“哥”、单位称领导为“头”、“老大、美女、帅哥”的称谓如此流行了。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推崇的是儒家文化,讲究的是文质彬彬。现如今粗鄙的语言被誉为接地气,行为的粗鲁被美化为率性真实,对别人的无礼被欣赏为有个性,阅读和不阅读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

  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一个逐步演变为只会说“牛逼”,不会说成语的现代中国,一个只知赚钱,道德滑坡的民族,即使物质充盈,也会因精神上的贫瘠而不被尊重,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

同学们,重视阅读吧,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心明眼亮,明辨是非,摆脱平庸,做一个精神上的富翁。这才不枉“读书人”的称谓,这才能以文雅引导社会的潮流,以品德撑起民族的脊梁。



江汉大学图书馆2015年学生读者排行榜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