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大学生学科竞赛历来受到学校重视,近年来在各级竞赛中不断实现着奖项数量和等级的突破与提高,学科竞赛已成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报对我校学科竞赛情况进行采访,形成组合报道,希望能为师生们进一步了解、参与学科竞赛提供借鉴。
明 年 春 色 倍 还 人
——我校学科竞赛掠影
“竞,逐也”(《说文》)。每年春天,万物竞发的时节,便是学子们积极投身于各类、各级学科竞赛中的“高峰”时期。也是学校教务部门对上一个年度各学院参加各种赛事的成果进行大盘点的节点。2015年度,我校在一些常年参加的“传统项目”上有着获奖数量和奖项等级的突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我校共送出100件作品参赛,其中47件获得省级奖,17件入围全国奖,6件获得全国等级奖,取得了历届参赛获奖比例最大的好成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我校也实现了奖项等级的突破。同时,教务处根据赛事参与的广泛性、主办方的权威性以及与我校相关专业的贴合度等方面进行筛选,积极拓展新的竞赛项目。我校首次参加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中,学生团队“破风”的参赛项目《等风来》荣获一等奖。
1、 类别、层级为经纬
交织涵括面广的竞赛体系
目前我校教务处认定的学科竞赛几乎涵盖了各学院相关专业。如生科院的学生会参加隔年举办的生物技能大赛,医学院学生则可以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机建学院学生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表现不俗,而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则是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常客。
这些竞赛有些是对基础性学科的理论考察,如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更多的则是对参赛选手的应用性、创新性方面有要求的技能型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汽车竞赛等。这些我校的“传统优势项目”需要学生具备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动手实践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些国家级的比赛的参赛资格往往取决于参赛者之前在区域赛中的得奖名次,为了适应这种选拔机制,我校自组建新江汉大学以来就开始举办校级学科竞赛,有针对性地设置竞赛项目。每年此时,备战省、国家级竞赛的队伍已经吹响了集结号,而各项校级学科竞赛的报名工作也同时启动,无缝衔接下一轮备赛的人才初选。今年4月,第十四届校级学科竞赛报名工作已经启动。据教务处宋广峰老师介绍,近几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全校除开大四,15000余名学子中每年均有4000余人报名参加校级学科竞赛,并逐年小幅增加。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学习的学生社团、协会的“吸粉”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子以社团为平台,通过参加这些社团、协会的各种培训、选拔,备战校内外各级学科竞赛,如ERP沙盘模拟协会、“8+1”团队、车模协会等等。
2、搭建多元化平台
寻求多学科融合碰撞
数计学院“8+1”团队是一个专注于学习软件开发新技术,致力于软件开发项目的学生团队。由初期的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20人的技术骨干团队并下设有一个100多人的“8+1” 移动互联网社团。团队老带新,常常在寒暑假期间完成高强度密集培训,待团队成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发新项目。他们选择项目的标准并不是利于参赛,也不是商业价值的考量,而是坚守住不断学习新技术的初衷,边学习边做项目,长期积累了大量的成熟项目后,将这些项目送出去参赛并取得好成绩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蓝桥杯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的获奖者80%来自这个团队。
由商学院顾震宇老师带领的学生社团ERP沙盘模拟协会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有着更为明确的指向性。自2005年开赛以来,顾老师就带领学生们参赛,除了前三届的摸索阶段以外,往后的8届均有全国一等奖入账。2009年协会成立,近几年,设为200人的名额限制年年报满。为了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社团成员们还自行组织“三角湖杯”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邀请赛,邀约省内10多所高校的学生团队来我校参赛。
尽管由于和商学院的专业联系得更紧密,这个社团的成员以商学院学生为主体,但也有来自其他学院如机建学院、化环学院等对企业虚拟经营感兴趣的学生。社团骨干中也不乏商学院以外的同学们的身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碰撞,在组建参赛队伍的过程中,商学院学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做财务报表等方面学有所长,而其他学院的学生则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立等方面更显突出,这样的团队协作往往能发挥更明显的优势互补作用。
3、教学相长
助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物信学院测控系主任陈亮明老师带领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征战已参加了多届的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汽车竞赛和2015年首次参加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斩获全国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汽车竞赛允许每校出6支参赛队,我们学校每年都将名额用足。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上,我校组建了10支参赛队,递交了10件作品。两个赛事的每支参赛队都配有指导老师老师,他坦言,指导学生们参赛,对老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老师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的关注度,而对学生们选题的把关,要求老师们对实用性、创新性的思考更加深入。
老师们愿意自我加压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学生们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高效率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们在就业、创业、考研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
“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是现场比赛,团队虚拟经营一个企业6年时间,以最终的经营业绩来确定胜负。两三天的现场比赛中,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决策、市场决策、资金决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除了要有较完备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甚至是队友之间的交流、沟通、组织、分工、协作、互补等等环节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在顾震宇老师的眼里,一场场比赛下来,学生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顾老师建了一个名叫“追梦者”的微信群,群成员为历年参加“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队员,一时间新老学生蜂拥而至,有些甚至已毕业多年,顾老师都记不起他们的名字。想来“追梦者”确实是他们那段岁月的写照,这段经历早已经镌刻在他们的成长记忆中无法抹去。
4、摸索中前行
困惑已经发生大转变
不过数年的时间,校内参加学科竞赛的氛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务处吴莉老师回忆说,如果是在7、8年前,要促成一项成功的学科竞赛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且不说参与人数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就连备战场地也大多是临时借来的,哪像现在,许多学院为参赛者提供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基地的支持。那时候临时借来的场地条件简陋,教务处的老师们还得亲自为驻扎在借来的场地的学生们搬运铁架床。
如今虽不能说所有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但至少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是困扰参赛师生们的首要问题了。随着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学科竞赛的增多,学校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学生们在明显感到参加学科竞赛能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引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后,师生们时常思虑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些长效机制来保障学习效果和提高竞赛成绩,如何将一些传统项目中的成熟经验移植到新开设的竞赛项目中,使得新开设的竞赛项目能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快地出成绩。
ERP沙盘协会曾在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学生社团”。打新生一进社团起就有老生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在11、12月间举办“新生杯”模拟企业经营比赛,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者将在寒假接受3至5天的集训,与大一下学期参加校级竞赛,经过预、决赛后,优胜者再经过一轮培训,再挑选出其中的5到6名佼佼者组队,备战省赛乃至国赛。他们照此时间表已经运作了好几年,社团骨干们在思考完善各选拔环节的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开展更多的交流、比赛活动,并让这些交流比赛活动常态化,从而使更多的学子从中受益。
学科竞赛出成绩本身并不是教学管理部门、学院及师生们的终极目标和唯一指向,然而,通过学科竞赛能激发更多学子的学习热情,带动更多学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总归还是会不禁让人产生“明年春色倍还人” 的憧憬和期许。
走在时间的前面
一个“赛霸”的青春修炼手册
初见段卓辉,他会让你产生的第一联想是理工男、技术宅,深色的休闲西服、深色的牛仔裤,微黑的皮肤,偏壮的身材,这分明是你在校园里下课时分的学生潮中能遇见的最普通的模样,谦和礼貌的笑容中也丝毫读不出“学习达人”的“霸气侧漏”。甚至连鼻梁上的眼镜也是普通大学生的“标配”。然而作为一名数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他在校四年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的经历和成绩却可以称得上是同龄人中的“顶配”,国家、省级学科竞赛获奖多达11次,其中2014年全美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第六届蓝桥杯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Android开发组全国二等奖、第二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设计大赛全国优秀作品奖这些颇有含金量的国家级奖项均被他收入囊中。
1、时间在追他吗
12年刚进校时,一次老师向新生们介绍学院里有一个名叫“8+1”的学习团队,成员们都是对软件开发新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开发项目。一听完介绍,当时还身着军训迷彩服的段卓辉就兴奋地奔向老师,嚷着要参加社团。老师还没见过这种一天专业课都没上就要报名的“心急”学生,笑着对他说先等军训完吧……然而段卓辉不想等,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刚拿到手的崭新的专业书,开始自学《C语言》。白天顶着骄阳站军姿、操练步伐,一有空余时间他就钻转进书本里,军训结束时,他的《C语言》也自学完了。然后又开始自学《大学计算机基础》……
他如愿以偿,顺利进入了“8+1”团队,当时刚刚建队不久,成员有8名学生和1名老师,因而得名“8+1”。他是第9名学生,也是唯一的新生。面对专业知识丰富,技术实力不凡的学长,他又“着急”了,很想快些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于是除了上课以外,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在网上查资料,找资源,学习编程技术,时常是学习到凌晨3、4点,整个大一期间,学院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寝室。
初入团队段卓辉将目光瞄准了安卓编程技术,出于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软件实用性的考量,一开始他边学习边尝试设计了一款手机流量监控软件,针对一些偷跑流量的手机软件设计了一款强制流量锁。他的这种对软件实用性的敏感度使得他的这个项目在网上参加初赛时因更多的关注度和下载使用量顺利晋级决赛,最终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Android开发组全国二等奖。
《江大掌上导游》则是在校外内有着更高知名度的一款手机APP,他负责全力攻克该项目的诸多技术难关,他只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不断完善各个技术环节、完成版本迭代,最后终于成功发布了最终版。这款APP整合了校历、校史,各学院、各部门简介,校园地图等,为师生们查找校内资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目前6000余次的下载量说明了它的受欢迎程度。这个项目同样获得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二等奖。
2、他是超人吗
段卓辉是不需要睡眠的超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经历了大一的“疯狂冲刺”后,他的校园生活终于回归到一般大学生的常态,他也搬回了真正的寝室。此时他已经是“8+1”的队长了,他在专业学习、课外学习、培训队员以及参与团队项目之间似乎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基础课程如数学和英语以及一些老师讲解透彻、比自学省很多劲儿的专业课段卓辉从不掉课。有些在做项目时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所涉及的课程他还是会提前自学。尤其是参加蓝桥杯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这种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功夫过硬的现场编程的个人比赛,如果按部就班地跟随课程安排进行专业学习,想取得好赛绩恐怕很困难。这个比赛段卓辉参加了3次,从第一次的省级三等奖到最终的全国二等奖,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都得益于他将多门专业课提前自学了。
而当一些一时不“急用”的专业课程安排撞上了他手上的项目正处在技术攻坚的关口时,他也会适当地选择“缓学”。所谓的“缓学”自然离不开翘课,而后再自行找时间再将落下的课程补上。
无论是先学还是后学的灵活掌握,偶有翘课的情况出现,也得到了许多专业老师对他的理解与支持。始终保持专业课考试全系前三名的成绩也回报了老师们对他的信任和宽容。
也许将GTA5,黑魂3,英雄联盟,CODOL 这些游戏和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学子联系在一起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段卓辉的确是这些他酷爱的游戏中的高手。课余时间他也会玩玩游戏。特别是当一些阶段性的任务完成后,他会让自己一边放松一边思索、寻找下一个目标。而自从大三下学期踏上考研之路后,他又收放自如地挥别了游戏,不带走任何留恋。
3、他似乎更像章鱼
段卓辉谈锋甚健又思路清晰,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讨厌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有,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搞懂,即或是老师传授讲解,只要心存一丝疑虑,他都要亲自到书本中求证一番才觉得踏实。然而他对知识的严谨绝不止于具体某些知识点这些细节之处。他对于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有着清醒的考虑。
IT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而且是越来越迅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8+1”团队里,他不断地追逐那些课程设置里很难实现及时更新的新技术,不断拓展着团队的新技术方向。目前团队在他作为技术先锋的带领下,陆续形成了安卓编程、HTML5微信开发、UI界面设计、SAP电子商务4个技术小组,这4个新技术方向在有针对性地瞄准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热点所在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团队队员不同的编程能力。基于这些技术方向做出的项目,往往能在软件设计类的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战绩。
段卓辉对数学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喜爱,他跑去与武汉大学的学生们组队,参加了2014年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参加数学建模这类基础性学科的比赛并能获奖的大多数是数学专业的学生,他认为备战这个比赛对于提高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这次比赛,他深切地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他有感于自己刚进校时曾经一度在学习上找不到方向的四顾茫然,因而总是建议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在校期间一定要参加一次数学建模竞赛。
他尽量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更完备的努力让人忍不住心里嘀咕:章鱼具有敏感触觉,能娴熟驾驭多腕足来解决复杂任务,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者。
可以想象,成绩的背后有多少艰辛和难关,这些段卓辉一般甚少提及。这或许是因为对于对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十分笃定的他来说,困难是题中应有之义。唯一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打击是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短代码编程比赛。彼时他已经是久经沙场、多奖在握的大三学生,担任技术主力实际操作完成的项目少说有20多个,与国内众多名校学子同台竞技,他用目光丈量着自己与顶尖高手之间的差距,这一番打量使得他毫不顾惜本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势,更加坚定地选择了继续深造。在考研复试的面试环节中,他那些参赛成绩及在参赛项目中解决的技术难点赢得了老师们的认可,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录取时,他复试成绩全系第二,总成绩全系第五。
学科竞赛之于他,很像是成长道路上的通过各个游戏关卡的必备武器,助他一路披荆斩棘。现在,准备毕业论文和设计之余,他又在提前学习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给 个 机 会 感 谢 自 己
“昏黄的路灯下,摄影师一遍遍地调整焦距,创意人员一遍遍地设计演员的动作、神态,商品的摆放位置,周围环境的布置……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满满的都是对于整个过程的享受和感恩。”人文学院参加广告大赛的一位学子姚露如此描述自己参加广告大赛的经历。
在这个赛事正酣的春季校园里,你是步履匆匆的参赛者还是禹禹独行的旁观者?如果是前者,那恭喜你,无论你最终获奖与否或是获得什么级别的奖项,你都会收获一份充实。如果是后者,那你或许需要静下心来好好问问自己,在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日益交织成一张网的今天,你为什么还会是一只“漏网之鱼”,你的课余时间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采访中接触到的那些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佳绩的学生,他们有许多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参加的社团及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对克服困难有着足够的坚韧。ERP沙盘协会的指导老师顾震宇认为,好学生不是仅靠老师教出来的,而必须是自己想学的。有着强烈主观动因的学生被合适的学科竞赛引爆了兴趣点,不畏艰难的投入就有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尤其是在社团的活动和备赛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备赛的充实和忙碌封杀了白驹过隙的失落感存在的空间。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机建学院的牛龙飞刚考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回想起大一睡懒觉翘课的日子,他说道:“现在再让我那样过日子我会觉得心里发慌”。而参赛者们又在这投入中收获了眼前的学业和未来的方向。
当被问到学科竞赛除了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外,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有没有帮助时,多位指导老师的回答都是斩钉截铁的肯定。许多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对于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学生青眼有加。商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多名学生被用友公司点名录用。化环学院的万品佳也因为参加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经历被交通银行录用。
物信学院的喻顺志今年马上要毕业了,他所在的团队在“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全国总决赛上获得了二等奖,这个团队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也获得了二等奖。如今喻顺志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他公司的两大主要业务就跟这两大赛事有关,一个是智能车软件的模块化,一个是联网设计竞赛上的参赛项目——基于物联网和微观描述的汽车黑匣子,这个项目致力于从微观的方面描述和还原交通事故现场,视角独特,现场实况演示效果震撼,当时就有参观比赛的企业找他洽谈项目合作。
至于像段卓辉那样在考研的面试环节中因为参赛经历为自己赢得优势,甚至是逆袭的例子也绝不是孤立的。物信学院13届毕业生丁福文报考南京理工大学时,初试成绩330多分,勉强过线,智能车比赛全国奖项为他在复试的面试环节赢得了高分,他最终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而另一名同系的同学初试350的成绩却因复试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了其他学校。
收获是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是将热爱转换为坚持的实际行动。我想那位参加广告设计大赛的人文学子,她内心的享受必定是来自于对专业、对赛事的兴趣和热爱,那么感恩的对象又该是谁呢?
想起最近爆红的一位影视明星,在一个颁奖典礼上,他手捧奖杯,发表获奖感言,感谢了许多帮助他的人,“最后”,他说道,“我还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感谢我这十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入行十年的他一直咬牙坚持,摸爬滚打,终于等到今天。
你有没有像这位明星,在某个时刻,在感谢了所有该感谢的人之后,想到要感谢自己?甚至在若干年后,回想起当时赛场上某个难忘的瞬间,你还会不会激动不已,还会不会庆幸当年的你就在那里?
(原载于校报)
余岚 文
图片资料 教务处 宋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