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汉大学研究生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

发布时间:2025-02-09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发布者:赵明浏览次数:222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荆楚大地沉浸在悲痛中,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同志,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99岁。2月8日,江汉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同学们深入学习黄旭华院士的先进事迹与伟大精神。黄旭华院士的光辉一生如同一本生动教科书,深深触动每一位同学的心灵,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悟。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籍广东省揭阳市。在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就读时加入“山茶社”,1949年4月入党。

1958年,黄旭华投身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开启30年隐姓埋名科研生涯。当时面临西方技术封锁和国内科研基础薄弱的困境,他带领团队运用系统论思想,倡导常规技术系统集成思路,攻克核潜艇研制的“七朵金花”关键技术。1970年,我国首艘核潜艇建成下水。1974年,中国核潜艇首艇交付部队使用,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1988年,62岁的他亲自登艇参与我国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开创世界先河。

黄旭华院士一生成就卓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众多荣誉。他还将个人所得奖金逾2000万元捐赠给科研、科普、教育机构,助力国家科技发展。

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通过这次学习,同学们深刻领悟到黄旭华院士身上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创新理念。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商学院余冰: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对国家忠诚、对事业热爱的最好诠释。他默默无闻,潜心科研,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出巨大贡献。学习黄旭华院士的精神,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名声显赫,而在于默默奉献、矢志不渝。他的事迹激励着我,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初心,勇往直前。黄旭华院士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让我更加明白,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汇聚起来就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学院李晨曦: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句恰如黄旭华院士的人生写照。在那漫长的三十载岁月里,他隐姓埋名,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毫无保留地倾注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之中,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正是这份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赋予他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荆棘丛生的科研道路上一往无前,成功攻克重重难关,最终铸就了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不朽丰碑,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黄旭华院士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学业上,勤奋刻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打牢知识根基,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积攒能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科研项目,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层面,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人文学院艾俊豪:

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是用奋斗书写的壮丽史诗。为研制核潜艇,他告别家人,隐于荒岛,克服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等难题,这背后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对科研的纯粹热爱。他的奋斗精神,教会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忠诚是最坚实的后盾。在学习的道路上,当我们热爱所学,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理想信念忠诚,就能在挫折面前保持初心。以黄旭华院士为楷模,让热爱与忠诚引领我们,在求知奋进中绽放青春光彩,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人工智能学院崔玉铭:

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年,潜心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科学的执着令人敬佩。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年代,他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让我明白,青春不应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安逸,而更应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以黄院士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计个人得失,专注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真正价值。

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程羿菲:

黄旭华院士用一生诠释了“忠孝两全”的深意。他隐姓埋名30年,以算盘为工具、以草稿纸为战场,在技术封锁中实现核潜艇从零到一的突破。作为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我们同样身处科技攻关的前沿无论是实验的精密,还是技术的迭代创新,都需要这种“甘坐冷板凳”的定力。黄老曾说“自主创新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这启示我们,在众多“卡脖子”领域,更需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突破壁垒,让青春之光闪耀在祖国需要的科研深海中。

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马晓萌:

黄院士将200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科研教育事业的壮举,让我深刻领悟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在南海深潜试验中身先士卒,用生命验证科学数据的壮举,更彰显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我们光电人当以此为镜在实验中反复校准数据,在研发中直面工艺难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十四五”光电产业布局。正如黄老寄语青年“要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领”,我们誓以光子为笔,以光谱为卷,在光电子器件国产化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的“深潜人生”。

生命科学学院刘章: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对“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他默默无闻地投身于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用毕生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国家的重器。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当学习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黄院士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奋斗的勇气。黄旭华院士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敢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能制造学院陈虹帆:

当第一朵蘑菇云在大漠升起时,黄旭华院士正隐没在渤海之滨的钢铁长鲸里。三十载春秋隐姓埋名,他用韶华丈量深蓝的刻度,用信念熔铸镇国重器。这位铸剑者以毕生践行着最朴素的真理:国之所需,我之所向。虽巨鲸已归沧海,但星辰永耀苍穹。身处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当代青年应高举黄院士精神的熠熠火炬,扬起民族复兴使命的猎猎风帆。以青春的热血与拼搏,续写新时代的“深潜者”传奇,让理想的光芒在时代的舞台上璀璨绽放,镌刻下属于这一代青年的不朽荣光。

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倪潇:

核潜艇研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面临着无数的技术难题和艰苦的条件。黄旭华院士带领团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让我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青春的奋斗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和挑战是成长的磨砺。在学习中,我曾遇到过许多难题,有时甚至想要放弃。但黄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突破自我。我将把这种拼搏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畏艰难险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刘同坤:

黄旭华院士一生心系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年代,但国家发展依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黄院士的精神为我们指明方向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事业中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我都会牢记自己的使命,以爱国之心为指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青春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编辑 赵明

审核 李莎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