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园长街宴欢,汉口里烟火气浓;黄鹤楼下“凤”展翅,长江桥头不夜天……从年三十到元宵节,蛇年两场晚会不仅让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参与制作过程的我校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并展现了江大人助力城市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很累,但我们代表江大”
暖宝宝、水煮玉米,是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录制第一天留给我校师生们最深的印象。
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我校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发展。对于在武汉市举办的各项重大活动,也一直积极参与。2025年的央视春晚,首次将分会场设在武汉,令武汉人民备受鼓舞,也让我校师生倍感荣耀。得知春晚分会场招募演职人员和志愿者,师生们踊跃报名,名额几乎秒空。
武汉的冬夜漫长又寒冷。园博园录制现场地势空旷,寒风凛冽,却挡不住师生们的热情。十几个小时的录制,同学们在寒风中候场、彩排,带队老师的鼓励,同伴间的互相打气,以及每人身上带的5个暖宝宝,构成了他们这个冬夜最温暖的“陪伴”。
为准时到达录制现场,很多同学没来得及吃晚饭,录制现场唯一一家商店的水煮玉米、水煮蛋和包子,成了大家补充体力的“珍馐美味”。
尽管大多数参加录制的同学只是承担的幕后工作,但无论台前幕后,江大人都是以最好的精神面貌与状态,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镜头都要从不同角度排练十次左右,不算前期准备时间,彩排至少都得6个小时。累是真累,但我们的表现代表着江大,能助力武汉在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眼前有一个精彩的亮相,值了!”
“我们想为武汉贡献一份力量”
我校音乐学院学生杜强与14名男同学一起参与了春晚武汉分会场的开场舞。他们舞动的琴鼓有些重,尤其是遇到跳跃的动作,更需要技巧与体力。排练很辛苦,但杜强说:“一想到能登上春晚的舞台,为武汉贡献一份力量,大家都充满了动力,干劲满满。”
音乐学院学生赵文嘉则和29名女同学共同参演了四地联动的楚舞。她们不仅放弃了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时光,还常常需要顶着江滩刺骨的寒风通宵彩排。赵文嘉丝毫不觉得难捱,她兴奋地说:“能有幸参与其中,让全国人民看到朝气蓬勃的武汉,看到武汉大学生的风貌,特别开心和自豪。”
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刘鸣基在彩排前特地给自己置办了一套“喜气洋洋”的行头,希望好好“露个脸”。根据导演安排,彩排中需要他扛着几十斤重的小朋友来回跑,十几个小时下来,他都不记得自己跑了多少趟,几乎累到虚脱,最终也没能“露个脸”,但他对此却毫不介意,“武汉长脸就行了!”
像这样的学生,江大有很多。他们有武汉本地人,也有许多来自江苏、山东……他们从天南地北汇聚三角湖畔,成为地地道道“江大人”的那一刻,“武汉情怀”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因城而兴的江大,在此次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上为“英雄城市”呈献的“演出”。
“参与这么多次,这次最特别”
“参与这么多次春晚演出,这次最特别。”作为春晚武汉分会场江汉大学的演员负责人、音乐学院副院长董勇感慨道。
近年来,我校音乐学院师生数次参与央视春晚节目演出,也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体现了学校丰硕的育人成果及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为确保排练顺利进行,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担任带队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心理关怀;相关职能部门则积极协调资源,从场地安排到物资筹备,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校团委还以此作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爱校荣校热情,引导其根植“武汉情怀”。排练期间,校党委书记覃道明、校长景新华等校领导也多次到音乐学院演播厅看望排练师生,为他们加油鼓劲。
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此次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演出中获得广泛好评,“关键时刻顶得上”成为江大学子留给导演组最深的印象。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因城而兴,一直致力于扎根武汉,服务湖北,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江大力量。学校多年来坚持开设“认识武汉”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新武汉人”,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这也成为学校办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与成果。
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的演出让世界看到了英雄城市的涅槃重生,也让更多人目睹了江大人的青春风采,他们汇聚五湖四海英才,必将为大武汉复兴征程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记者 易俊 通讯员 舒禹心 周凡镒 李心培)
编辑 易俊
审核 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