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新闻网讯 用千钧之力,精绣大好河山。3月31日晚7时,人民网、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网信办、湖北省教育厅、江汉大学联合打造的“精绣河山”思政大课,在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准时开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会长、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先启,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覃道明,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菲,用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一代代江大人在精细爆破的科研与实践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接续奋斗的精彩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精绣河山,敢为人先”的思政大课。
江汉大学谢先启院士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向大家讲述了工程爆破技术的实践应用及发展沿革。
精细爆破理论与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在工程爆破领域实现了由“控制爆破”走向“精细爆破”的“0”到“1”的飞跃。一项项重大工程中的攻坚克难,城市更新建设中的实践开拓,精细爆破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坚信,只要我们一代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定能将精细爆破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下去。”
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覃道明讲述了谢先启院士和团队三十年如一日,活跃在爆破工程一线的感人故事。一个个“爆破之最”,是“爆破一秒钟,背后十年功”的真实写照,更是江大爆破人“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精神追求。
静下心来做学问,扎扎实实强基础。种子上天、极地科考、奥运夺金、成果转化,江汉大学在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更愿意永远做一所年轻的城市大学,保持创新的好奇心、进取心,永葆青春年华。
“在青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在青年的征程中,唯有‘敢为先’。”
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菲,带着大家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精细爆破是如何以科技赋能“绘绣”美丽河山。
陈菲教授将时间回拨到2004年,通过讲述“折叠”在爆破实践中的应用,揭示人的价值观才是把握科技力量的真正关键。在精细爆破领域,“爆破”是技术手段,而“精细”则彰显着爆破的价值追求,所以完美的爆破看起来更像是一门艺术。
“在实践中不仅要树立科学精神,更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更确切地说,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和追求、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一代代江大爆破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奋力拼搏,一次次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辉煌纪录有力推动了我国工程爆破技术的创新进步。
精耕细作,敢为人先,永争第一,报效家国。在这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愿爆破精神激励所有人,愿“精绣河山”的气概和勇气鼓舞所有人,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锻造青春亮色。
同 上 大 课
畅 谈 感 想
江汉大学师生通过多种方式准时收看思政大课,广大师生认为这堂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敢为人先”的爆破精神在师生中引起热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彭嘉琪
精细爆破,通过与地质史诗的对话,深入解读着大地的每一道纹路、每一次低语,在祖国大美河山精绣出一幅幅优美画卷。
谢先启院士对精细爆破发展历程的讲述,使我深入认识到“爆破之力”对“强国之基”的重要科技支撑。覃道明书记通过讲述谢先启院士及其团队在突破一个个“卡脖子”难题过程中的智慧和勇气,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困苦、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陈菲教授基于科技创新发展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之间辩证关系的分享,使我进一步理解精细爆破“绘绣”美丽河山的价值意蕴。在这堂“精绣河山”思政大课中,科技强国的铿锵足音震撼人心,青春熔铸国之重器的担当振奋人心,激励我们每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之中,在奋进的时代洪流中书写使命担当、绽放绚烂青春。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廖宇婧
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观看“精绣河山”主题思政大课后,我深感振奋与责任重大。这堂课为我们讲述科学家们在精细爆破的科研与实践中,为实现科技创新强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生动故事,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和深刻启示。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更加意识到,必须将科技强国战略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同时,也要将一代代爆破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精神传递到学生们的心里。
这堂思政大课,不仅是一次思想洗礼,更是一份教学指南。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播者,也是价值的塑造者。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方法,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江汉大学团委副书记 江舟
谢先启院士、覃道明书记、陈菲教授的“精绣河山”思政大课,为我们共青团工作者提供了思想启迪。特别是“双向折叠爆破"重构山河的壮举,深刻诠释了“破而后立”的改革哲学。作为共青团工作者,我们当以这种创新思维重塑育人格局:在思想引领中打破传统说教,借院士团队的科研故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在身边案例中感悟“国之大者”;在实践育人中突破学科壁垒,推动“挑战杯”赛道与“新工科”建设深度融合,让青年在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难题中完成“破茧式成长”。
这场思政课如定向爆破般击穿工作惯性。未来,我们校团委当以“破”的勇气开辟“立”的新局,在思想破冰、机制破壁、服务破圈中,构筑起引领青年奔赴星辰大海的育人坐标系。
人工智能学院团委书记 李仁杰
当谢院士按下沌阳高架桥爆破按钮的瞬间,我看到的不仅是24秒的艺术级工程,更是一代人的精神爆破——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终将在科技创新中化为现实。
作为人工智能学院的团干部,我常会在实验室里看到学生为调试算法变得狂喜或焦灼,也会为0.1%精度的提升深夜鏖战。以前的我其实不太理解,直到从“千次实验换毫秒精度”的故事和“科技向善”的叩问中,找到了破解青年成长密码的密钥。
时间终会过去,但青年科技报国的炽热情怀永远鲜活。未来,我们定将引领更多青年将专业能力化作服务社会的算力,在智能时代续写“精绣河山”的江大篇章。
智能制造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 苏煦
看完 “精绣河山” 思政大课,谢先启院士和团队在精细爆破领域三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坚守,覃道明书记 “青春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的殷切期许,陈菲教授“向科技广度深度进军” 的深情嘱托,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作为智能制造研究生的奋斗之路。
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生逢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机遇期,既要传承 “敢为人先” 的开拓精神,在算法创新、装备研发中勇闯无人区;更要秉持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数据验证、现场调试中锤炼真本领。当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制造强国” 的时代蓝图时,每一次代码的敲击、每一次模型的迭代,都将成为青春最亮丽的注脚。
当 “精绣河山” 画面定格在汉阳外滩花园的爆破改造现场,这里距离长江大桥仅100米,那精准绽放的 “科技之花”,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绣出的时代答卷。作为智能制造的后继者,我们唯有以 “精绣”的耐心打磨技术,以 “河山”的胸怀锚定方向,才能让青春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法学院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 曹莹莹
通过谢先启院士、覃道明书记、陈菲教授讲述的鲜活的故事和深邃的思考,我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谢先启院士及团队扎根爆破领域数十年,参与多个“爆破之最”项目,在我国爆破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历程中,我真切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
覃道明书记描绘的“工地即课堂”的育人图景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教师角色转变,以应用为导向培养人才。当师生团队在爆破现场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惊险一跃”,我感受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破局之道。
陈菲老师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角度讲解精细爆破,指出其是破与立的统一,让我意识到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埋头苦干,更需要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坐标系。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未来我将以“敢闯无人区”的勇气探索创新,用科技思维赋能社会服务,在民生领域书写“精细爆破”般的变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中绽放光芒。
人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杨赵澜婕
当“精绣河山”思政大课在云端徐徐展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用科技与奋斗编织的壮美画卷。谢先启院士、覃道明书记、陈菲教授讲述的精细爆破技术发展故事,不仅是一部行业进步史,更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的精神写照。从传统爆破到精细爆破,技术的每一次跃升都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用专业与执着,在祖国大地上“绣”出了安全、高效、绿色的发展图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让我们以精细爆破精神为榜样,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用科技的力量“精绣”祖国河山,用奋斗的汗水浇灌青春之花,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精彩华章。
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 徐华瑞
观看“精绣河山”思政大课,我深受震撼。课中展现的工程爆破技术从传统迈向精细,在国家重大工程里发挥关键作用,恰似在山河间“精绣”。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科研工作者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以无畏的勇气、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满足社会对爆破安全、高效、绿色的迫切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的力量与价值。
身为江汉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我深受鼓舞。在校园里,每一堂专业课的学习,每一次实验的探索,都仿佛是在为我铺设通往科研殿堂的道路。我将以精细爆破精神为指引,积极参与科研实践,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精绣河山”的精神,在时代发展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医学部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周羿丞
在“精绣河山”思政大课上,谢先启院士的讲述让我深刻感受到爆破工程这一看似“刚硬”的领域,实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绣花针”。它用精准与智慧,在祖国大地上镌刻出发展的脉络,为山河焕新、民生改善注入了磅礴力量。“精绣河山”不仅是技术的雕琢,更是精神的传承。爆破工程的故事,正是中国从“制造”迈向“智造”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唯有以科学为笔、以匠心为墨,方能在时代画卷上书写出更壮丽的篇章。
作为新时代医学生,我将以爆破工程的“精绣”智慧雕琢医学使命,以“精绣河山”的匠心叩问生命经纬,以科学为尺丈量真理的精度,以人文为烛照亮医疗的温度。在严谨中淬炼创新的锐度,于实践中沉淀敬畏的厚度,既做基因图谱的破译者,更当生命尊严守护人!
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郑佳琪
“爆破一秒钟,身后十年功”,这句话道尽了科技创新的真谛。每个完美爆破的瞬间,都是科研人员用积年光阴铸就的里程碑。当毕业生走进爆破工地,让课本知识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苏醒时,“以用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已悄然生根。当青年学子在真实场景中触摸科技脉搏,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精神火种。
城市因人才而发展,人才因城市而进步。年轻的城市大学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在“破”与“立”的辩证中成长。破不是结束,而是重生。爆破掀起的尘埃终将落定,但创新求索永不停息。让更多青年走进科技报国的爆破现场!把“以用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铸成人才成长的脚手架,让失败积累化作突破的推进剂。当产学研用的齿轮真正咬合,当年轻的城市大学与奋进的城市同频共振,我们终将爆破所有桎梏,在科技强国的蓝图上,用青春记下“服务人民”的闪耀坐标。这声时代的爆破,需要你我共同引燃!
外国语学院2022级日语专业学生 亓淑婷
“精细爆破如同将千钧之力聚于绣花针尖,在祖国山河间绘就工笔丹青。”3月31日晚,我观看了“精绣河山”思政大课,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工程技术的讲述,更是一场关于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对话。
谢院士的故事,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他用三十年爆破现场的尘烟,书写着科技报国的执着。从红旗渠建设时的削山凿壁,到武汉沌阳高架桥拆除的“毫米级”精度——这些场景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覃书记强调,江汉大学始终以“年轻”的姿态拥抱变革。学生们在爆破工地现场接受“实战训练”,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菲教授的话,则让这场关于科技的讨论多了一层思考:科研的终极追求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作为外语专业学子,我不禁思索,我们的“绣花功夫”应当是什么?或许,是对语言能力的打磨,是对国际文化的深耕,是对多维世界的理解。在这个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时代,我们同样能在新时代的织锦上,用语言绣出属于外语人的精彩针脚。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以语言为梭,以文化为线,向世界编织一个精致、温暖、充满智慧的中国。
体育学院2024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池好好
谢先启院士对“精细爆破”的讲解,让我深刻领略到科技创新的魅力。他将精细爆破比作在针尖集聚力量绣山河,形象又精妙。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是科研人员日夜钻研的奉献拼搏,爆破精神将激励着我们探索求知、不断进步。
这堂思政大课不仅是工程爆破技术的讲授,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让我看到科技工作者的坚守奉献,更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未来,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尚品德为基石,努力提升素养,在自己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多年来,江汉大学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堂思政大课也为中小学师生提供了一场精神盛宴。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华林飞
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实现知识上的共享,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行动上的共进。
江汉大学谢先启院士、覃道明书记和陈菲教授联袂推出的思政课《精绣河山》大气磅礴,直击心灵。听完《精绣河山》,不仅让我们长了关于土岩爆破、精细爆破、特种爆破的知识,更长了谢院士团队怎么拆叠爆破、除尘爆破、定向爆破的见识。覃书记如数家珍般讲述院士团队由跟跑到领跑的科研故事,饱含深情地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菲教授,对精细爆破背后蕴含的哲理做了透彻学理分析,阐释谢院士团队怎样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让技术定向和服从于人文。她恰到好处的点拨,思想爆发的当量带来灵魂的冲击波,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最后,院士、书记、教授、年轻主持人共同号召青年学子继前辈先贤之踵武,做挺膺担当之少年,开领跑高歌之未来。全课遵知情意行之规律,达润泽心灵之功效。甚好,点赞!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紫金分校校长 孙民
同上一堂“精绣河山”思政大课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梦的故事,从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到新时代技术领先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精细爆破,从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艰辛开凿到“折叠”爆破的奇思妙想,从一个个“卡脖子”难关到一次次技术创新……
身边的故事,生动的故事,美好的故事增强了小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小学生的梦想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梦想是他们最贴心的童话。“精绣河山”思政大课为儿童播下梦想的种子,既是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他曾语重心长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被创造出来。”
相信“种子”的力量!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政治教师 宋迪
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这堂“精细爆破”思政大课让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思政教育需以科技为刃、以情怀为墨,在“破”与“立”的辩证中雕刻青春信仰。谢先启院士以“针尖绣山河”的比喻,展现了科技创新的“精微之力”;覃道明书记“永葆创新好奇心”的寄语,呼应了“年轻城市大学”与青年共成长的使命;陈菲教授“求真崇善、内外兼修”的呼吁,更将工程实践升华为价值追求。
三位师者的思想碰撞,为思政课堂注入多维养分。我将以“精细爆破”为切入点,融合覃书记“创新进取”的青春观,引导学生领悟“敢破善立”的改革智慧;结合陈菲教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的理念,让学生在“破旧立新”的实践中理解“国之大者”。
未来,我愿以这堂课为范本,让思政课既有“硬核科技”的锐度,又有“人文哲思”的温度,助力学生以创新之志、匠心之魂、担当之勇,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画卷。
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吴文君
观看《同上一节“精绣河山”思政大课》,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深受触动启发,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为思政教育带来了丰富启示。
精细爆破技术的创新突破,是科技报国的生动诠释。科研工作者们在实验室里反复钻研,在施工现场精准操作,用智慧和汗水攻克技术难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家国情怀,这是高尚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思政教师的担当,在于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要以这堂大思政课中的精细爆破科研人员为榜样,将家国情怀、科技报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精心培育,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胸怀天下的栋梁之材。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学生 余雪彤
作为高中生,这堂课让我重新审视手中的笔:它不仅是演算动能公式的工具,未来更可能成为绘制祖国蓝图的“爆破设计笔”。我愿带着这份“精细爆破”的勇气和执着,在学业中锤炼“毫米不差”的严谨,在生活中积蓄“破旧立新”的勇气,让青春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中绽放。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学生 余灿阳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这堂课让我备受鼓舞。未来,我将明确目标,努力在职业道路上进取,通过勤奋学习与刻苦训练,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志向。
我知道,在光谷的实验室里,在长江边的建设工地上,无数像我一样的职教青年正在用技能书写青春。当我们的代码在服务器上流畅运行,当爆破声在精准控制下化为城市更新的礼赞,这就是新时代青年对 “精绣河山”最生动的诠释。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204班学生 陈奕熹
今天的课太酷啦!原来炸药也能像魔法一样听话,叔叔们用电脑控制爆炸,大楼就乖乖倒下不捣乱,像搭积木一样好玩!我长大也要做一名爆破工程师,做建设祖国的开路先锋!
编辑:赵明 易俊 高西
审核: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