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辅导员,24小时的贴心守候

——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团队硬核研发小记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者:陈敏英浏览次数:19

  “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辅导员?”

“人工智能学院的辅导员有饶玉龙、王亚楠、阮航、丁莹、王逸轩等,每位辅导员都负责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者需要帮助,可以找他们哦。”

当人工智能邂逅校园生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一群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生研发的AI辅导员,正成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全方位智能助手。


灵感迸发 学生团队“硬核开团”


  “AI辅导员”是由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本科生王博升牵头的学生团队研发的一款AI软件。今年寒假,他在某科技企业参与大模型研发项目时,发现AI技术在即时服务场景中的巨大潜力。返校后,王博生迅速跨年级组建团队,提出“用大模型重构学生服务”的设想。“辅导员老师平日里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操了很多心,做了很多事,总觉得他们工作辛苦,希望能够用AI技术为他们减轻一点负担,同时让学生们能在有需要的时候能随时寻求帮助。”他的想法得到了该院领导和老师的肯定与支持。从指导老师、经费、硬件设备到数据信息,学院为学生团队创新实践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团队从零开始,白天上课、夜晚攻关。面对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技术瓶颈,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老师,最终采用“Agent+检索增强生成(RAG)微服务”架构,利用Agent的灵活性和多套模型的优势,既降低模型“幻觉”,又提升了回答专业性。王博升笑称,“那段时间我们熬夜奋战很辛苦,但看到系统跑通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

 


 

智慧升级 校园生活24小时在线答疑


  “如果我是辅导员,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我是学生,我又需要什么样的‘AI辅导员’?”带着问题,学生团队回忆着校园生活中与辅导员的点点滴滴。在学生和学院辅导员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生活“全能搭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该系统服务范围覆盖了学生学业、生活、心理等十余类高频场景,实现从“信息分散”到“一站式服务”的跨越。从“转专业流程”到“临时困难补助申请”,或者“心理咨询预约”“就业岗位查询”,这位尽职尽责、从不休息的“AI辅导员”已经在人工智能学院24小时上岗。

  “如何低成本开发系统,同时避免响应卡顿和机器‘幻觉’,这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关。”学生团队选择采用本地部署的轻量化模型与云端大模型协同机制,简单问题1秒内回复,复杂问题通过多轮对话精准解析。经团队多轮改进和内部评估,系统总性能从10Token/s显著提升到最高60Token/s,轻量级模型延迟由10s级别降低到1s级别,回答延迟减少70%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一个工具,而是用AI辅助辅导员工作,更好地陪伴和服务学生成长。”王博升团队已摩拳擦掌计划启动二期任务:接入教务系统,开发“个性化学业规划”模块,为学生智能推荐课程和竞赛信息;探索“心理辅导陪伴”场景,通过情感分析技术提供实时情绪“急救包”;引入语音问答和图片识别等多模态功能,让交互更自然、更亲切。据介绍,未来,该项目还将联合校内其他部门,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智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自主探索、跟踪前沿、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创精神,利用AI赋能高校育人,辅助辅导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推动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饶玉龙 王琦)



  编辑  陈敏英

  审核  余岚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