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擦亮眼睛 守护网络安全

发布时间:2016-09-30

来源:江汉大学发布者:校报浏览次数:2348

  今年9月20日,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武汉启动,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和防护技能,成为高校师生热评热议的话题。面对“无孔不入”的骗子,我们不禁自问:网络诈骗,离你有多远?

  

  随着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金融、通信业的飞速发展,虚假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在不断蔓延,人们不时会遇到各种诈骗“陷阱”。随着这一犯罪手段日渐猖獗,许多骗子纷纷把目光转向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群体。一份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调查问卷》显示,有六成以上在校大学生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为何“高智商”总被“高科技”的骗子忽悠,为何平静的校园生活总被防不胜防的骗子“套路”袭扰,这种困惑已成为原本生活在“象牙塔”下高校学子挥之不去的心痛。

     骗子“套路”层出不穷

  都说世上最远的路,就是“套路”,骗子“套路”总是不断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套路一:利用QQ盗号诈骗。骗子事先通过盗号软件盗取QQ号码使用人密码,并录制对方视频影像,随后登录盗取的QQ号码与其好友聊天,并将所录制的QQ号码使用人视频播放给其好友观看,以骗其信任,最后以急需用钱为名向其好友借钱,从而诈骗钱财。
  套路二:为淘宝网店代刷信誉类诈骗。骗子抓住年轻受害人爱上网又急于赚钱的心理特征,以提供为淘宝网店代刷信誉度兼职,谎称受害人购买其钓鱼网站上的点卡,并给予好评以提升网店信誉,然后会退还本金并获取1%-5%的提成为由,从中诈骗受害人的钱款。
  套路三:招工类诈骗。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急于赚钱补贴生活或急于就业的心理,在网上发布以招收校园代理或招工,给在校生提供勤工俭学或就业机会为由,采取先付款后发货或者收取就业押金、办理健康证、培训费等方式实施诈骗。
  套路四:“教育退费”类诈骗 。骗子通过拨打电话,冒充教育、财政或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打着“发放扶贫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学校补助款”等幌子,以将助学金、教育费转至受害人银行卡为名,诱骗被害人到银行ATM机上按其指令操作,以此诈骗被害人银行卡内的资金。
  套路五:校园消费类诈骗。骗子在网上设置“钓鱼网站”,以“购物、购车票、购飞机票”等名义,用虚假网站及网页设置的银行链接图标,盗取大学生网银账号,骗取钱财。
  套路六:网上出售考试作弊工具诈骗。骗子以各种大学考试为契机,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内容多为“2***年**考试独家呈现,考场原题+答案,内部渠道,通过率100%,QQ:******”。如考生加此QQ为好友,对方会发送一个网站供你浏览,此网站内容极具欺骗性,考生易受骗“入套”。
  ……
  以上只是五花八门的骗子“套路”中,大学生们常见的一些网络“陷阱”,如果你自认为我智商很高,不会轻易上当,骗子离我很遥远,那就大错特错了。
  据我校湖滨派出所民警介绍,今年1月1日至9月13日学校发生刑事诈骗案件(指诈骗金额5000元以上)7起,治安诈骗案22起。尽管案发数量比上年有明显减少,但是仍需警钟长鸣、防患未然。这一方面,说明我校学子的自我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警校联手的宣传教育无疑起到了很好的“防火墙”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麻痹大意的“侥幸心理”仍然让不少涉世未深的江大学子落入骗子陷阱,甚至付出了惨痛代价。那一桩桩真实发生在身边的诈骗值得警醒:
  2016年1月,受害人小强(化名)在网上寻找兼职,被人以预交会费的方式骗去600元。
  3月,受害人小阳(化名)在互联网上被人以代刷信誉度返款的方式骗取钱财1500元。
  3月,受害人小海(化名)被人冒充淘宝客服,以其网购订单出现问题为由,套取账户密码及短信认证码,骗走1000余元;4月,受害人小敏、小云(化名)同样被人以淘宝网购物发生错误需要办理退款为由,分别骗去2200余元、4500余元。
  4月,受害人小伟(化名)手机收到一条积分兑换现金的短信,他打开链接输入账号密码,卡上的4000余元被顷刻卷走。
  截至目前发生的最大一起刑事诈骗案发生在今年开学初9月1日,受害人小蓓(化名)当时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刷单信息,于是加了QQ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订单,第一次操作因数额较少,便没有多起疑心。在随后的订单操作中,骗子先后以订单付款超时、系统无法识别等为由,引诱受害人多次转账汇款,声称这样才能将前面的汇款返还,小蓓就这样在骗子的层层设套中落入陷阱,等到如梦初醒报警时,已被骗去2万多元。

    校园防诈骗“永远在路上”

  面对那一幕幕千奇百怪的“诈骗术”,我们在感叹“世界残酷、陷阱无数”的同时,是否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有句老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有当你自身存在问题,才会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
  大学生们受骗上当的经历各种各样,最直接的主观诱因有两类:一是社会阅历尚浅,自我防范意识不强;二是爱贪图小便宜,谋取不正当获利。前者尚可哀怜其涉世不深、骗子可恨,后者就关乎一个公民的道德人品,骗子们正是抓住了这两类人的“软肋”,对症下“蒙汗药”,骗取钱财。
  骗子的伎俩五花八门,其中一种就很带有“反侦察”的意味。有时接到的诈骗电话总会带有很重的方言口音,如果你嘲笑骗子们太不专业,普通话没练好就敢出来混,那就太天真了。其实这正是骗子的一种人群筛选法,因为很多人听到有口音的电话都会提高警惕,如果连有口音的诈骗电话都没有警惕的人,那就很好骗了。骗子用这种过滤手段,通过打电话就找出了更好骗的人。
  为了加强我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开学初,在每一间新生宿舍大门上,都可以看到一张贴有《新生防骗知识》的宣传页,上面列出了常见的48种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并给出了“7个一律”“8个凡是”的防诈骗“锦囊”,可谓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让骗子们的伎俩昭然天下。这样的类似宣传教育在校园可谓天天讲、时时讲,但为何仍有人受骗上当呢?江大湖滨派出所的熊警官经常应邀为我校学子进行安全教育讲座,他认为,少数大学生急于兼职打工赚钱,以为“天上掉馅饼”才会轻易受骗上当,还有部分学生你讲太多的道理往往听不进去,倒不如教他们一些简单实用的防诈骗方法。
  今年9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六部门共同举办的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武汉启动。我校也掀起了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宣传活动热潮,不仅联合开发区公安分局在校内举行预防网络诈骗的安全宣传活动,邀请公安局网络安全专家教学生防诈骗应对手段,还利用校园网、校报、微博、微信、LED显示屏、橱窗等平台,投放、推送大量的网络安全小常识及相关法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开学第一课”网络安全教育;在校内开展网络安全法律咨询;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论坛、讲座、观看教育警示片等。
  面对网络花花世界,该何去何从?有教育专家指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应该和国民安全意识教育一样,作为新时期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加以强化。现阶段尤其要以具备知识、传播优势的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网民为主体力量,开展传播、实践网络安全活动。我校2016级新生郭某来自偏远山区,以前接触网络较少,他说:“通过入学后网络安全教育,让我更直观感受到今后运用网络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警惕,不贪小利,做引领网络风尚的大学生和文明自律的好网民。”

    群策群力共筑“平安校园”

  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与开发区公安分局密切协作,建立了警校联合、警校联动机制,坚持以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为主,让每一名师生在思想上筑起安全的“防火墙”,共同维护校园的平安和谐。
  2014年,学校还首次与开发区公安分局共同举办了寻找学生“平安校园大使”活动,通过笔试海选、进警营执法体验、终极评选3个环节,评选出6名“平安校园大使”,代表学校和开发区公安局进行校园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使校内诈骗、盗窃两大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
  合力打造“平安校园”需要广大师生付诸“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践行动,先进的电信、网络既带给我们生活潜在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成为擦亮眼睛、防范诈骗的良好工具。目前,很多班级都建有各种微信群、QQ群,大学生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信息拿不准的时候,找老师、同学、学长求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且,网络上还有很多专业人士针对各种新骗术总结出来的警示文章,看后感念“我为人人”,不怕劳神转发一下朋友圈,对你的身边人也是一种友爱的提醒。
  很多受骗大学生上当后,经常懊悔的一句话就是:“当初为什么没有问问谁?”其实都是没有及时与身边人沟通惹的祸。信息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让你远离“骗术”,甚至可以挽救生命。曾在我校发生的一起学生诈骗案,正是得益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才挽救了一名想自杀学生的生命。几年前,我校一名大二女同学在网上给手机充值,电脑不慎感染木马病毒,通过钓鱼网站将卡中1万余元卷走,她在与手机客服多次联系未果后,找到《武汉晚报》新闻110寻求帮助,因为放暑假第二天要赶回老家昆明,迟迟得不到答复的她便给报社记者发了一条短信:“可恨骗子卷走了我所有的钱,活着真没意思。”随后手机便再也联系不上。记者感觉事态严重,便将信息反馈到学校,通过校务管理系统很快查找到了该同学的所在学院。当辅导员老师、同学一起在三角湖边找到情绪低落的她时,手机已经在身边摔成了几瓣。回想起当初的惊险,经历此事的几位老师都感慨:“要不是依靠信息沟通及时找到学生,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这次爱心接力挽救了学生年轻生命的经历,几位老师至今都久久无法忘怀,有欣慰、有反思,更多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神圣职责。
  不少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地表示,网络诈骗这种新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它不仅掠夺钱财,更虐蚀人心,会对受害青少年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近期,屡屡出现的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猝死或自杀事件,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9月23日,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其中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前全部电话实名率达到100%;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蔓延的决心和希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校园无贼,善莫大焉!(本报记者 刘进   通讯员 黄松 熊洪平 李汉 谢勇)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