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创荟”校地企联合研学活动举办, 让师生创新“金点子”对接武汉生态治理“真需求”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发布者:高西浏览次数:10

九月的武汉,秋意渐浓,创新热情却丝毫不减。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武创荟”科技创新对接活动在江汉大学热力上演。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产学研对接会,更是一次高校智慧与城市发展需求的深度“握手”,目标直指生态环境治理这一核心议题,旨在让师生们的奇思妙想真正落地,为武汉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刘琼玉在致辞中充满信心地表示,学校正整合多学科力量,积极构建从“环境监测”到“健康评估”再到“技术支撑”的完整创新链条。“今天的活动,就是要让我们实验室里的研究,真正走出象牙塔,去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难题,这对师生们的创新创业实践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政策“春风”拂面,师生创业热情高

“对高校师生创业,我们有专项扶持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还有这些绿色通道!”活动现场,市科创局有关工作人员带来的政策解读,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在场师生的心田。

通过详细解读最新出台的《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项目孵化、资金支持到机制保障,一一娓娓道来,为师生们的创业梦想送上了“定心丸”,也点燃了他们投身生态环境科技创业的熊熊火焰。

项目“亮剑”解痛点,高校智慧献良方

最让人期待的路演环节,俨然成了一场“创新秀”。

江大的师生们带着5个“硬核”项目轮番登场,个个都是冲着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来的。

“基于减量化-资源化协同的垃圾焚烧废灰高品质利用技术开发”,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要啃垃圾处理这块“硬骨头”;“微藻农业生态碳汇产业化项目”,则瞄准了“双碳”目标,充满了绿色商机。

这些项目,都紧扣水怎么清、垃圾怎么变废为宝等市民关心的生态痛点,不仅展示了前沿的技术思路,更描绘了清晰的产业化蓝图。

研学“沉浸式”体验,千子山园区展“魔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师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应用场景”的魅力,活动还特别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研学”——目的地正是华中地区较大规模的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一进园区,师生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里可不是想象中的“垃圾山”,而是一个现代化的“资源再生工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变身新型建材、有机垃圾生产有机肥……200万吨的年处理能力,在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管理下,显得井然有序。在中央控制室,看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和清晰的工艺流程画面,师生们真切感受到了城市垃圾从“收集”到“智能化处置”再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神奇“魔法”。

“电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但没想到垃圾能在园区里‘变废为宝’,转化成可供居民使用的电,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以前总觉得垃圾处理流程繁琐且污染大,这次亲眼见证园区无油烟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颠覆了我对垃圾处理的传统认知,必须为这次研学活动点赞!”谈及研学的收获,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的学生李凤林称。

此次活动既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接纽带”,也是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实践成长的“体验课堂”——师生创新创业团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园区开展应用场景研学,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同时,活动更打通了校地企在生态环境领域深度合作的新通道。未来,各方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协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发展深度融合,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网址链接:http://www.app.dawuhanapp.com/p/46854673.html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各单位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