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峡江边的微光》温暖有力照亮初心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发布者:高西浏览次数:73

2025年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湖北省文旅厅选送、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实施打造的舞蹈作品《峡江边的微光》摘得群星奖。

——《峡江边的微光》:一次照亮创作与心灵的跋涉

讲述人:董 勇

时间:2025年11月5日

地点:夷陵文化中心

当《峡江边的微光》最后一个画面在重庆剧场的群星奖舞台上定格,温暖的灯光洒在演员的脸庞,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时,站在灯控室的我眼眶湿润,心中百感交集。

这束从峡江边采撷而来的“微光”,历经700日夜的孕育与跋涉,终于从湖北宜昌,抵达重庆,艰难的走到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终评并获奖的现场。

回首这段旅程,仿佛不是我在创作这个作品,而是这个作品本身在引导着我,去发现、去触碰、去传递那深藏于时代变迁中的、温暖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作品的起点源于2022年春节前与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的一次约定,并于2023年7月完成采风活动。

我们行走在峡江两岸,试图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体温,美丽乡村的建设日新月异,站在金刚山上望着宁静的夜晚下的峡江两岸灯火璀璨。

然而,在参观三峡移民博物馆时与曾经第一批参与组织搬迁的老者的攀谈中,我的视线就被另一种更微弱、更倔强的光所吸引——那是三十年前,三峡移民在安置点的“窝棚”角上摇曳的那一盏马灯。

那一刻,灵感如电光石火。路灯、马灯、万家灯火——三种不同形态的“光”,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三个关键的坐标,它们跨越了时空,却在峡江这个宏大的叙事场域中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我们意识到,我们要讲述的,不是一篇平铺直叙的成就报告,而是一首关于“光”的变奏曲,是一幅用“微光”织就的时代画卷。

然而,从灵感的闪现到舞台的呈现,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十一”长假进入创作后,我们很快陷入了“幸福的烦恼”。

如何将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浓缩于方寸舞台?

如何让“舍小家为大家”的宏大主题,不流于口号,而能潜入观众的心田?

作品的框架结构立了又推翻,推翻了又立;

舞蹈语汇打破后重组,重组后又打破;

道具的制作锯断了焊,焊好了再锯掉;

音乐进棚录音了再修改,修改了再进棚;

灯光的设计图纸画了一版又一版 .......

作品团队像一群在黑暗中摸索的匠人,反复打磨着手中的每一块璞玉,只为让它能折射出最纯净的光芒。

该作品作为叙事性舞蹈,最艰难的部分,在于“时空转换”的艺术处理。

三种光的转换,不仅仅是场景的切换,更是情感与时代的跃迁。

我们尝试过复杂的舞台机械装置,也设想过更华丽的视频背景,但总觉得隔了一层,无法触及灵魂。

无数次的实践和彻夜的思考,我幡然醒悟:最动人的力量,也许往往最简单。

让演员的表演、灯光的语汇和音乐的情绪成为转换的核心。

这让我深深感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不在于堆砌技巧,而在于找到最精准的情感切口。

而“舍小家为大家”这个切入点,更是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捂热”的命题。

我采风过程屈膝倾听经历三峡移民的老者,听他们平静地讲述着离别祖宅、淹没故园、砍掉果树的故事。

他们的脸上没有戏剧化的悲壮,只有一种深植于骨血里的坚韧与豁达。

老者说:“地淹了,家搬了,但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这句话,如重锤般敲击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意识到,所谓“精神符号”,并非遥不可及的英雄史诗,它就蕴藏在这些普通人的选择与坚守之中。

在创作中,我们选择用细腻的、生活化的细节去呈现这种抉择背后的温情与不舍,以及放眼未来的希望。

正是这种克制与真实,让作品拥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从宜昌艺术节到湖北艺术群星奖的角逐,再到奔赴重庆参加全国终评。

从第一版《库区的微光》到《峡之光》再到《峡江边的微光》。这一路更像是一场不断自我淬炼的修行。

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如同明灯,一次次为这个作品校正航向,团队成员们的相互扶持,是在无数个疲惫的深夜里,最温暖的慰藉。

我常常在想,我们这群创作者,何尝不也是在守护着一盏微光?是在喧嚣中守护着对艺术的敬畏,在困境中守护着对表达的渴望。

最终,当《峡江边微光》里的号子声在重庆剧场响起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光。

我看到了那盏马灯,它承载着昨天的艰辛与奉献;看到了那排路灯,它照亮了今天的振兴与前行;更看到了那一片万家灯火,它昭示着明天的繁荣与希望。

这三种光,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最动人的精神之光——那是开放包容的胸襟,是不懈进取的脊梁,是无数个“小我”汇聚成“大我”时,所迸发出的最璀璨的文明之光。

感谢《峡江边的微光》,更要感谢“微光”台前幕后的所有团队成员,还要感谢给予“微光”大力帮助和指导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这段艰辛而幸福的创作历程,不仅让我完成了一部作品,更让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寻根。

这束微光,照亮了峡江三十年的变迁,也照亮了我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永远向着生活的最深处行走,俯下身,倾听时代最真实的心跳,然后用最真诚的身体语言记录这个时代,将那束温暖而有力的光,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

董勇,土家族,中共党员、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2021年连续两届入选湖北省文旅厅舞台人才(编导/导演)培养项目,湖北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获得者。主要创作代表作有《婆婆来了》《浪子踢球》《本色》《信了你的-谐》《逆风飞翔》《峡江边的微光》等,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网址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750200/4267624/0?w=1762430460124&uik=WuskwogP&share_plat=wechat&sec=2f92f099&contentType=5&historyback=1&tencentShare=1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各单位投稿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