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晓晨 学通社 朱琴
2月13日清晨,武汉从大雪中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天虽然寒冷,但汉口火车站内外已是满满的人流。每年春运前后,这里都异常繁忙。臧华欢一大早就坚守在“刷脸闸机”旁,协助往来的旅客进站。人实在是太多了,她常常忙得几小时顾不上喝一口水。
臧华欢是我校商学院大三的学生,今年是第3年做武铁春运志愿者。3年的志愿活动给她留下了“职业病”,只要有人向她问路,她不仅热情耐心地回答,还一定会将手掌平伸出去,准确指示前往的方向,而不是像参与志愿服务前那样,用手随意指一指。2月13日是她上岗的第3天。汉口站今年刚新增了人脸识别系统,旅客可以“刷脸进站”。她跟记者笑道,第一天在闸机口值完班后,晚上就梦到自己一遍遍重复:进站的旅客请准备好身份证和火车票,身份证在下、火车票在上,两张叠在一起插入闸机口。“我梦到有人怎么都通过不了,自己急得一身汗。”臧华欢坦言,武铁春运志愿服务活动是她大学4年最想坚持做下去的事。火车站也是她眼中最有年味的地方。“我在汉口站地面1楼进站口遇到过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背上的包和提袋用绳子捆绑成一堆,像座小山。干裂的手里还提着给孙子或孙女的玩具。由于行李太重,他抬头看指示牌都吃力,但脸上还是透着藏不住的笑,脚步也匆匆,像一分钟都等不及似的想赶回家和亲人团聚。“我真的觉得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回家的喜悦。”
臧华欢的老家在孝感安陆。每年春节,她的家人都会从各地赶回安陆过年。臧华欢因为要留下来做春运志愿者服务,所以并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一放寒假就回家,而是常常到临近春节前一、两天才能回去,往往会赶上春运大潮人最多的时候。“车票很紧张,我每次都是计算好回去的时间,在12306官网提前抢票。”她笑着说,万一车票售罄了,可以试着在自助取票机上刷票,有时可以捡漏。两年前她就“捡”到了。这是她做武铁春运志愿者后才知道的秘诀。
今年她是年初十从安陆返汉的,没买到坐票,她一路站了回来。晚上出站时,她下意识的看了看汉口站内外,没有找到曾经熟悉的那道橘黄色风景线———那是“小桔灯”志愿者们的身影。她这才想起,今年我校的武铁春运志愿服务已经随着开学结束了。
2018年春运期间,像臧华欢一样在武汉春运第一线的江大志愿者共有171名。他们因统一穿着橙黄色马甲,服务旅客们的回家路而被乘客们亲切地称为“小桔灯”。他们用热情周到的服务,亲切动人的笑容,温暖着往来旅客的心田,成为春运期间武汉火车站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我校一张闪亮的名片。学子燃“桔灯” 寒冬暖旅客我校志愿者们参与的这项服务被称作“暖冬行动”,以“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为主题。由团中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起。我校已连续参与了7年。前年有120余人,去年是140余人,今年则达到了171人,涉及14个学院。志愿者们分别在汉口火车站和武昌火车站服务了20天,总时长近5000小时,他们尽己所能,为南来北往的数万名旅客顺利返乡而服务。该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央财经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对此也进行了报道,称他们为旅客“提供了家一般温暖的出行体验”。
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刘丰榕已经在汉口站亲历了3次春运志愿服务工作。从志愿者领队助手到领队,再到今年成为铁路局团委助勤,负责武汉3个火车站志愿者们的后勤保障和日常事务工作。她每天都要根据次日的排班表给志愿者们群发短信,通知集合时间和上岗地点;上传电子签到表,统计考勤;收集照片和服务感言上传到“武汉铁路青年志愿者”博客。为志愿者们做好后勤保障也是她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雨时,要给同学们配发雨衣。冬日寒冷,她又和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们一起给大家准备了足量的“暖宝宝”。
刘丰榕说,因为我校的武铁春运志愿服务活动是由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直接与武汉铁路局对接并承办的,所以她在加入商学院青协前,就时常听学长、学姐们分享志愿活动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次看完春运宣传视频后,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自己找到了大学课余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参与3年,每年都有新感悟。”她记得在做春运志愿者时,有一天在2楼的老幼病残孕候车专区,看到过两个约十岁的男孩子结伴同行,穿着一样的带足球队logo的外套,背着一样的包。刘丰榕发现他们身边并没有大人陪同,就主动上前询问。原来两个孩子从小就被家人送到武汉的足球学校上学,只有放长假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刘丰榕不放心,一直目送着他们拿着身份证和车票进站乘车后才返回岗位。“这么小的孩子能为了梦想离家求学,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感动。”
工作中,“小桔灯”志愿者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旅客:拎着武汉特产在广场上休息的夫妻,改签成功后兴奋地要给志愿者好评的大叔,给身处异乡的女儿送腊鱼腊肉的老父亲;而旅客们也常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小桔灯”志愿者来解决。商学院2016级学生吴丝颖今年在做志愿服务时就遇到一位母亲和自己3岁的女儿在汉口站候车厅走散了。吴丝颖和同在电子显示屏下值班的其他3名志愿者一起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位呼喊得有些声嘶力竭的年轻母亲。站内人声嘈杂,志愿者们听不清这位母亲所喊的孩子名字。大家赶紧上前安抚孩子妈妈的情绪,同时带她到2楼的总服务台去广播找人。“她写孩子名字时手一直在抖,我想她肯定快急疯了。”吴丝颖回忆起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年轻的妈妈提供了孩子的体貌特征和着装以及走失地点,广播员立刻进行了广播。志愿者们也马上分头寻找。“后来一位老奶奶带着走失的孩子到站里电子显示屏底下交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原来,老奶奶进站时看到有个小孩子独自哭得伤心又不见有大人陪伴,就上前问了缘由,并带她到之前和母亲失散的电子显示屏底下,正好遇见了和她妈妈一起在寻找孩子的志愿者。“我们找了半个多小时,好在最后她们母女终于重逢了。”吴丝颖说,那一刻,志愿者们和那个母亲一样开心。吴丝颖是今年春运志愿活动汉口站的领队。全程20天的志愿服务,她参加了16天。原本志愿者服务是轮班制,每个同学的工作周期大多为3到6天。但她说自己是领队,应该全程参与。为了按时起床,她在手机里定了一排闹钟,从早上5点半,5点40到6点整,就怕误了上岗时间。每天出门时,天都是黑的。路灯亮着,风吹得刺骨。她家住南湖,附近没有地铁站,必须搭公交,到汉口火车站需要1个半小时。她怕堵车,不敢进店吃早餐耽误时间,经常就是买面包等干粮带去火车站,利用上午休息时间匆匆吃一口。
我校的领导和学院的负责同志、工作人员一直都关心着每年从事武铁春运志愿服务的学生们。对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今年1月16日,校团委和商学院联合举办了“2019年军运会骨干志愿者招募会暨2018年武铁春运志愿者培训”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刘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招募培训处处长吴艳丽、汉口火车站值班站长熊文来校给志愿者们做相关培训。刘洋结合自身在武汉铁路局的工作经历,作了题为《在奉献中为青春添彩》的报告。汉口火车站值班站长熊文从5个方面,给“小桔灯”武铁春运的志愿者们讲解了工作流程、铁路服务相关知识以及现场紧急情况的应对和处理方法。2月1日,全国春运正式拉开序幕。中国铁路总公司武汉铁路局在汉口火车站举办了“2018年春运启动仪式”,我校志愿者们也开始了第一天的服务工作。
2月21日上午,校党委学工部部长赵兴、校团委副书记程火亘、李莎、以及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军、汉口火车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肖坚强一行又专程前往汉口站,看望了正在工作的我校春运志愿者们。和他们亲切交流,了解志愿服务开展以来的情况,赞扬并鼓励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工作,还给学生们送去了保温杯作为礼物,让他们在寒冷的冬日能及时喝上热水。7年志愿行 传承大爱心这项持续了7年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社会,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事务处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也给他们拓展了平台、打开了视野,让他们交到了新朋友。
化环学院2017级的魏瑾也是今年的“小桔灯”之一。她在武昌站做了3天的志愿服务工作。第1天在负1楼电梯口负责防止乘电梯旅客摔倒的紧急制动键和电梯口的引导工作。后两天在2楼电梯口负责引导工作。第一天她对火车站的环境不够熟悉,被乘客询问进站口位置时,回答不及时。这让她有点难为情,也暗下决心:既然做就要做好。她利用换班休息时间观察和记录周边环境,熟记各个进站口,终于能对问路的旅客对答如流了。
机建学院2013级的毕业生徐烁,在大学期间连续参与了4年的武铁春运志愿服务,其中3年获得“全国铁路优秀春运志愿者”荣誉称号。虽然今年他已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却依然难以割舍对江大志愿活动的羁绊。今年,他早早又参与到此项服务里。2月5日一大早,徐烁就来到汉口站站前广场,负责5、6号进站口的旅客分流引导工作。一位旅客拿着下午3点的火车票询问是否能够进站,徐烁耐心地告诉他,只能提前3小时进站。徐烁回忆,2016春运时,他曾遇到过两个盲人旅客。“他们手里拿着盲杖,戴着墨镜,被另外一名同行者牵着前进。我很快意识到他们是视力残障人士。”大概是为了赶火车,引路的旅客走得较快,在拥挤的人群中,两位盲人难以跟上,接着3人就被挤散了。看着不知所措的两位盲人旅客,徐烁立即上前帮忙。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他曾在2015年参加过全国的志愿者服务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接受过引导视力残障人士的培训。所以,他按学到的方法立刻抓住盲人的手,告诉他们“我是志愿者,我来领你们上车。”徐烁让一位盲人抓着他的大臂,另一位牵着前一位,一条纵队三人缓缓前行。他领着他们从老幼病残孕候车室走过通道,走下站台,一直将两人平安送上车。“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他们,也能学到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
商学院2015级雷嘉荣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武铁春运志愿活动了。最意外的收获是和一位来自非洲的外国志愿者一起工作,成了好朋友。雷嘉荣今年和来自非洲喀麦隆的女生丁玲月共同负责汉口站电梯口的引导工作。初次相遇,丁玲月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跟她打呼,让她吃了一惊。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全程用中文无障碍交流,在赞叹丁月玲的中文水平的同时,两个不同肤色不同学校的女孩子也因为共同的工作很快熟络起来。丁玲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的翻译专业,家里还有3个兄弟姐妹,课余喜欢逛街,看中国的风物人情。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两人互换了微信号,交流自己做志愿者的初衷和心得,很快成了好朋友。“学校组织的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新事物和更广泛交际的平台,让我们能结识到更多的朋友,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今年的“暖冬行动”武铁春运志愿服务活动结束了,但“小桔灯”没有熄灭,而是在每一个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们心里继续燃烧,点亮他们服务他人的热情,照耀他们未来前行的方向,也鼓励着更多地学子投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里。明年,“小桔灯”仍将在火车站闪亮,温暖万千旅客的回家路。
“小桔灯”,远不止在回家的路上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