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知音的武汉市博物馆

发布者:校报发布时间:2018-10-14浏览次数:1469


  去年春天,初访武汉市博物馆,欣喜之余,些许失望。为现代化快节奏的大都市中,能有一隅宁静致远的典雅小楼存放武汉市的文献记忆而欢愉,也为其馆藏平平,游客稀少而落寞。今年秋天,再访武汉市博,一切如旧,而心境豁然。馆藏依旧,游客依旧,小楼还是那样雅致孤寂。然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所谓博物馆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精品之谓也。博物馆犹水也,馆藏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精品前导,随品附从,是从游也。精品不必须是镇馆之宝、不必然为世人所知,不一定仅此一件。每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位访客心里都有自己的馆藏精品。能使得每位入馆者都能有所收获,找到属于自己的藏品,达到众望所归的效果,也许才是博物馆的成功之处。
  去年春天,由于时间有限,仅仅在一楼内厅稍作观赏,看到了神奇的金缕玉衣。尽管是仿制品,也足见古时真品的精美和统治阶级的奢华。今年秋天,我与友人一道,再访武汉市博,仔细地游览了位于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的历代文物珍藏。该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青铜器、玉器、竹木牙雕、砚台、印章艺术、鼻烟壶、珐琅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各类随葬用的玉器。如:贵族下葬时要口含的玉蝉,双手都要握着的玉佩。此外,做工精细的竹木牙雕,也是其他博物馆馆藏中不可多见的珍品。最后,位于展厅尽头的砚台及印章展馆,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令人眼花缭乱的印章展品,不仅有古文印章,甚至还有英文的印章。而展厅尽头的一张古代书桌,外加一副书架,生动再现了古代文人墨客书写的场景。
  而第二展厅的陶器展览,亮点不算多,但展厅一角的几件陶制鼎器,引起了我的兴趣。据史料记载,春秋末年,只有贵族才能使用青铜器的界限被打破,一般的富裕平民,也开始使用青铜器,以显示自身身份的高贵。然而青铜器毕竟制作水准较高、耗时长、成本高,因而,一种陶制的鼎器开始在民间流行,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特色。这着实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
  二楼的武汉古代历史展览,由江汉曙光(史前时期)、商风楚韵(夏商周时期)、军事要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陆双城(隋唐宋元时期)、九省通衢(明清时期至汉口近代开埠前)等五个部分组成。基本上将武汉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区域特色及民俗风情详细地展现了出来,然而文物性并不是很明显,多以图片文字说明为主,缺乏必要的实物陈设,这是小型博物馆的不足之处,也与大型博物馆独占大量文物有关,如何平衡好地方不同型号博物馆之间的馆藏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武汉市博的精髓在一楼的三个展厅,为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访客所准备,而二楼的古代历史陈列和三楼的近代历史陈列,则为想要了解武汉历史的访客量身定制,这个布局规划颇能满足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在此放慢节奏的有心人,有缘人。
  我一直在寻找,一处宁静空灵之处,在武汉市博内,那处凉亭早已备好清茶,静待知音的造访。(

静待知音的武汉市博物馆作   ( 学通社 孙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