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新一期《未名山上的虹》第81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篇叫做《能力坐标》的文章,讲述的是夏添的故事。文章中谈到了他所经历的种种:从学生会副主席到走上“榜样的力量”舞台,从江汉大学辩论队到华中高校辩论赛“最佳辩手”,从三角湖畔的青涩学子成为一名“常胜”律师。书页中的照片定格了他自信爽朗的笑颜,留住了他曾经火热的青春。看着这张照片,我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那一年,我初到江大,在团委负责学生会相关工作,适逢学生会主席团换届,在向我介绍工作情况的时候,赵静书记特意跟我说,多关心下夏添这个学生,他的耳朵有些不方便,但很努力也很积极,好好培养,一定会是个可造之材。那便是我初识夏添了。
后来的工作里,越发印证了赵书记所言。夏添用头发遮住了耳朵的缺陷,极少有人能注意到这点,他从不以此自矜,也不自卑,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抑或是辩论,他给人的感觉便如同一团火焰,散发着无穷的热力,感染着身边的人。当然这也成为我们经常“摩擦”的焦点,他激情有余,沉稳不足,工作难免有些毛糙。而我,一个年少气盛的新丁老师遇上一个恃才傲物、有个性学生,难免有些“火星撞地球”,加上我们两个都是辩论爱好者,每次总少不了唇枪舌剑一番。有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他在学校飚自行车都会说他一顿。很多人觉得我对夏添过于苛责,少了些宽容,唯有当时的学生会主席赵依依觉得“虽然每次夏添都被教训得很惨,但我觉得我们这些人里,其实易老师你最喜欢的还是夏添。”事实证明,依依说的也并没错,尽管我总在批评夏添,他也不时和我争辩,但毕业那天晚上,抛开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我们像朋友一样长谈许久,在江大的操场上一起吹风,我们忽然发现其实彼此之间都有那么多共同点,曾经的那些“摩擦”顿时烟消云散,剩下的是难舍的情谊。尽管考研失利,但他说他一定会努力变得更优秀。我说我相信,我也期待他能书写更为辉煌的人生。
从那以后我们有近一年没联系,再见时,他已是业内小有名气的青年律师,并如愿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那一天,我陪家人逛街,偶然遇到他和人在麦当劳洽谈,他首先看见了我,立马起身跟我打招呼,神采飞扬,一如往昔,我们寒暄了几句便就此道别。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晚上回家给他打个电话,祝贺他考取华科的研究生,再约个时间,再好好聚聚。不想晚上回去竟忘了此事,再见便是永别。
当第二天噩耗传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假的,前一天我们还见过,怎么可能呢?不知为何,我没打他本人电话求证,而是问赵依依谁搞的恶作剧,但她告诉我,是真的,前一天晚上的事,也就是我遇见他的那个晚上。那一刻,我脑海一片空白,回家的路上,竟将车也撞了。
还记得告别仪式上,我看着他静静地躺在那儿,不再那样热烈。我想如果我那天晚上回去约了他,他骑车的时间是否就会错开那场事故。亦或是我能更有经验地去培养他,他是否就不会那样自负,不听劝阻地去骑那辆有问题的车,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了吧?但生活终究没有如果,我觉得自己有负我们之间师生一场的情谊。斯人已远,唯有三角湖每一个荷花盛开的夏日里,有他的故事。(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