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5 (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
(武汉晚报 记者 袁毅)“武汉是近代工业发祥地,100年前武汉何等辉煌,赫赫有名的工业重镇、商业大港,武汉大码头文化赋予武汉人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武汉人要有文化自信,建立一种城市优越感,为人谋事、创业兴业应更大气,着力培养大企业、大商人、大学者,武汉定会大器晚成!”昨日,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教授作客“名家论坛”,对武汉的发展寄予厚望。
码头文化铸就武汉人
武汉市民不太爱讲自己的城市是一个码头,但武汉文化确有码头文化的特点。涂教授认为,汉口的起源与繁盛兴于水、兴于码头,汉口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清初以来就为华中、西南、西北诸省水运中心。最早的水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天宝巷等码头,解放前夕土码头243个,1910年洋码头74个。涂教授透露,由于土码头特色是地域性、专业性,形成了打码头的习俗,各省各地的商人为了争夺码头打得头破血流,把头、黑帮为控制势力范围内讧火拼,强者为王。
涂教授表示,汉口的地理格局和经济格局被称为“九省通衢”和“转输分销”,货到汉口活,一是说汉口作为码头城市商品流动快;二是说汉口市场吞吐能力强、辐射面广,且商路畅通,机制灵活。“码头文化的特性是强烈竞争性、流动性与开放性。武汉不仅是商业码头也是文化码头,武汉文化没有特点就是特点,因为杂乱、斑驳陆离,杂交产生新的文化品种,像汉剧就是这样。”码头文化的流动性影响了武汉人的行为、思维方式乃至文化性格,像货物的快速聚散、流动无常,缺乏厚重感,显得肤浅浮泛,喜爱“黄陂到孝感――现过现”。
汉口商人“小精明”
汉口作为名商巨贾聚集、商业繁荣兴旺的典型商业城市,晋商、徽商、宁波帮、广东帮均在全国大展拳脚,独独没有“汉商”的影子。涂教授指出,一个商帮的形成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经营项目品种范围,必须有商人利益集团,严密的区域性商人组织如商会、会馆,必须有内在经商文化理念,反观武汉商人都不具备这三个特征。武汉人喜欢窝里斗,就像林语堂评价湖北人“不服输”、“信誓旦旦又喜欢搞阴谋”。晋商崇尚关公、讲诚信讲义气,徽商耕读传家、贾而归儒,宁波帮、广东帮敢于承担风险热衷投资产业,湖北人缺乏内在经商文化理念;武汉码头转输贸易生存业态,使得赚钱很容易,汉口商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很快,习惯于做投资少、见效快的商业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撮短水”,重商业轻工业。汉口商人这种“小精明”也令张之洞非常头疼,早在汉阳铁厂建厂之初,张之洞投资工业劝募资本就受到抵制。”
报道链接: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09-03/15/content_1224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