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集体)事迹

发布时间:2020-06-02

来源:江汉大学发布者:宣传部浏览次数:2303

    有一种美丽叫坚守,有一种感动叫责任。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江大人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扎实做好相关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动诠释了勇于担当,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江大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抗疫乐章。第十三届“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活动在这不平凡的感动中拉开帷幕,截止528日,经各基层党组织推荐,组委会办公室资格审核,组委会成员专项会议讨论从中推荐5个候选集体和 15 名候选人,并同时在校报、校园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上刊登其事迹材料,欢迎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投上您宝贵的一票。


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前赴后继同心战疫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校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义无反顾、逆行而上,冲在抗疫最前线,挽救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生命。

    该科室不仅是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PCCM)达标单位和中国肺癌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咯血中心,而且是全国肺血管介入副组长单位。科室现有60人,床位80张,设有14个亚专科学组,配备有呼吸内镜中心、多导睡眠监测中心、肺血管病介入中心、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及呼吸功能检测中心。

    疫情之初,李承红主任主动请战,在院领导的部署下,全院最早建立了发热隔离病区。建立隔离病区的前一天,科室人员主动收拾行李搬到医院,纷纷请战、备战。全科医务人员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随时调整各项治疗方案,边治疗边摸索;积极抢救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床边支气管镜检查……虽然进行这些操作时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很高,但为了挽救每一位鲜活的生命,他们没有退缩。正是他们不懈努力和付出,鼓舞着患者,让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也成功救治了一位又一位危重症患者。他们全力治愈了97岁高龄新冠肺炎患者,创造了湖北省最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奇迹。患者出院时纷纷对医务人员竖起了大拇指,一遍又一遍说着“谢谢,谢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两位副主任王小江、李发久是大学里的好同学、工作中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兄弟。从疫情开始至今,他们一直冲锋在最前线,被同事们亲切称为“王李双雄”。在战役初期,李承红主任等9名医护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而住院隔离,压抑而紧张的气氛笼罩着科室。“这时候,我们必须站出来!”身为科室副主任的王小江和李发久两位医生没有退缩,携手挑起了带领全科坚守一线的重任,继续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医院被选为定点医院后,他俩作为院内新冠肺炎救治专家,除了承担本科室患者的救治任务外,还承担了全院疑难危重患者的会诊,并为医院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做了20余次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培训。面对高强度的危险工作,他们不断鼓励同事们:“还有我们顶着,大家不要怕,但一定要做好防护!” “只要没有倒下,我们就有必胜的信心战斗到底!”……

    90后医生章聪的母亲、外婆不幸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数名亲人因疑似被隔离。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他迅速调整好心态,将亲人托付给同事之后,毅然继续投入到抗疫一线。在一线连续60余天的战斗中,他夜以继日,只为把每位病人从死神手上抢回来。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他在短短20余天便暴瘦了15斤。

    9名医护人员在痊愈后相继返岗继续投入战斗,他们为了患者的一线生机而不惧成为最危险的人,他们为了保障患者安康而不惜成为远离亲人的人,他们用行动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人民日报、央视网、中国新闻网、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抗疫期间的先进事迹。

  

医学院:江汉大学校医院

用行动和坚守诠释白衣天使初心

  

    为做好疫情预防工作,医务人员将煎制的中药汤剂送到学生宿舍和工作场地;为了尽可能多储备防疫用品,医务人员冒着大雪转运爱心人士捐赠的1.2吨消毒液和20箱酒精;为支援一线抗疫,10名医务人员逆行而去赶赴受援医院……正是有了校医院这批白衣天使的无私付出与默默坚守,才保证了校园的健康平安,他们是3万余名师生健康的“守护人”。

    24日中午11点,在接到开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求助后,校医院 10名综合素质高的医务人员迅速组成医疗队立即赶赴受援医院。队员们到达后就临床治疗方案、医疗质量安全、医疗废物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隐患提出意见和建议,均被区防疫指挥部和医院所采纳。58岁的医务部主任华敏坚持带头进入隔离病房值班,一呆就是10几个小时。她耐心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史,并规范作出处置。为了24小时向患者提供帮助,她建立了医患群,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解除疑惑。护理部兼院感办主任刘红娟,手把手地教会每一位医疗队员穿脱隔离装备,实现了53个工作日队员零感染目标。

    曹冬阳和包志伟的妻子也是医生,包志伟将面临中考的孩子托付给亲属,曹冬阳将家中不足一岁的女儿送交刚出院不久的岳父照料,他们抛开所有杂念,全身心地应对这次疫情;预防保健科主任王靖下班从隔离病房出来后,还拖着疲惫的步伐,步行一个多小时帮患者购买急需的生活用品,并将自己的营养品送给患者;最受喜欢的“温柔姐姐”青年岗位能手宋玲娟每次查完房后,仍留在隔离病房安慰、鼓励患者;孟春芳和贾敏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认真仔细地进行护理治疗,一针见血开通静脉通道,减少患者痛苦,还及时杜绝了多起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

    219日本是连续工作15天后休息的日子,可她们又主动要求取消休息,向医院写下继续坚守的请战书,留下来继续战斗至327日。在一线工作的53个日日夜夜里,她们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共克时艰,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患者、援助医院、区防指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

    自去年底以来,医院就进一步加强了院感防控和医护人员防护,并及时组织学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17人报名参加了网上医疗志愿者服务。疫情发生后,在得知留校学生、教职工无处正常就医后,黄文武、姚建兴等多名医护人员2月初就主动放弃休假,想方设法历尽曲折从外地赶回医院。1月中旬,随着学校各部门口罩、手套等民用防护物资的需求剧增,医务人员就开启了特别的“外勤”工作,她们跑遍武汉三镇四处募集各种学校所需的防护物资。为了尽可能多储备药品、防控用品和帮助患病的教职工购买急需救命的药品,129日何幼鸾等3人早上不到7点就驱车前往在东西湖的九州通总部分别排队,直到下午4点多才返回,并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到患者家属手中。在疫情期间,校医院等部门共接收、转运各类防护物资261批次,由于频繁的装货卸货搬货,大部分医务人员腰部因不同程度损伤而绑上了腰带。正是这些医务人员辛苦付出和努力,捐赠物资基本保证了120接线员、下沉社区教职工、保安、留校学生等每天近千余人疫情期间的防护需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校医院的医务人员用自己的行动和坚守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初心。

  

机关党委:120疫情防控接线员团队

传递生命接力棒


    “您好,这里是120。”24日,江汉大学89名教职员工组建疫情防控120急救中心分指挥中心,他们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克服种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服务于武汉疫情防控需要。三班倒、24小时接听患者及家属求助电话,将加急的危重病人信息及时传到救护车指挥中心,累计奋战40个昼夜,接听电话9380个,用爱心为市民架起了希望的桥梁。

    一根电话线,连接的是市民的生命线。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出短短一个小时,89名教职工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专家教授、普通教师、中层干部、一线职工、在校学子,众志成城、迅速集结,大家不讲条件,不畏病毒,报名时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令人感动:“我是党员,我来,我报名。”

    三班制24小时不间断,考验着他们的身体极限,家人的担心,牵挂在他们的内心,但他们负重前行,义无反顾。“开始的一些天,电话被打爆,早中晚三班,每班30人左右,一分钟到几分钟接一个电话,不停地接。”张毅事后回忆,一般每接到一个电话,都要问什么症状,哪个区的,记下姓名、住址、电话,如果是急重症,会在记录上标出“加急”或“特急”,交联络员拍下,发给120调度中心,120调度中心通知各区120根据具体情况调动救护车,前往接病人。

    “那段时期疫情严重,每一个电话都是生命的求救,他们情绪很激动,真的很心疼。我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引导尽快告知有用信息。”许钰茜说,刚开始的一个多星期工作量很大,电话接连不断,上厕所和喝水都得抓紧时间。

    即使是晚班大家精神也高度集中,尽量做到电话一响就接起来。“我们接的越快,就能接更多的电话,做好救援第一棒。”单聪说,每天早上8点,他们会对前一天的接听数据进行汇总。随着抗疫工作的开展,他们接到的电话数量不断下降,说明形势逐渐转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大家都很欣慰。

    每个志愿者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黄铭轩老师住在离学校18公里的汉口,每天骑一两个小时电瓶车赶过来工作,因为爬坡等原因,电瓶车经常半路没电。他就找地方等充好电再出发,有时找不到地方充电,就推着车走到学校。“赶过来工作是有一些困难,前段时间刮风下雨骑车很冷。但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能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这些苦不算什么。”

    接线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心理压力很大,有时候对方语无伦次,啥也说不清楚,有的家属嚎啕大哭,只会不停地重复快点来、快点来。有时候病人情绪激动,口不择言,大家受了委屈,只能偷偷抹眼泪,过一会儿拿起电话继续工作。贺念有一对六岁的双胞胎,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其中一个送去奶奶家,一个交由丈夫照顾。“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我们当中有的是瞒着全家人来的,有的一边下沉社区,一边坚持到岗,还有的每天提前一小时出门,只为抢占接听最繁忙的一号机。”

    一个月以来,他们积极为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用爱心温暖市民心,牢记宗旨,勇挑重担,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以不辱使命赢得了一致赞许。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饮食服务部

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的“特种部队”

  

    干净舒心的就餐环境、安全放心的食材选购、美味可口的饭菜汤食足以提升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并让历届毕业生时常想起并回味良久。在他们的记忆中,不仅仅有一首江大食堂版的《沙漠骆驼》,更有江大食堂的美味餐食。在这些背后,是后勤服务保障中心饮食服务部全体人员365天的守候,24小时的坚持。他们为了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尽显担当。

    在这次疫情防控战疫中,后勤中心饮食服务部同心协力,从一群以饮食服务保障为主的团队逆袭成为一个多面手的“特种部队”。在“封城令”发出的第一时间内,采购部迅速沟通联系各大供货商,积极储备粮油肉蛋禽等物资;质检部加强对采购物资的检疫检查,清洁消毒;留守值班人员快速收拢,关停不必要饭堂,开启封闭管理。在疫情初期,饮食服务部只有7名员工留校值守,他们在坚持做好食堂清洁消毒和个人防疫防护同时,每天还保障留学生们的物资采购和分配,为留校师生每日点对点送餐200余人次。面对防护物资短缺,采购员曾少红每天穿着一次性雨衣外出采购留校师生的生活物资,并将物资消毒后分发给师生,经常忙到深夜12点。为确保120接线员志愿者的饮食保障,饮食服务部连夜选调5人逆行回校。在随后3天之内,饮食服务部又有30余人克服交通管制,毅然返校返岗。至今,他们一直坚守岗位,未曾离开校园。

     27日,学校接到市防疫指挥部通知,腾空南区学生公寓,2天内新建1000张床位的医疗隔离点。饮食服务部30余人组成突击队,参加隔离点抢建工作。他们连夜搬运摆放单人床、被褥以及房间用品上千套,保障了隔离点抢建工作顺利完成。在疫情期间,年近60的采购部主任周建国既是采购员又是搬运工、联络员,3天睡眠不足12小时,他跑遍孝感、东西湖、常青等多地的经销商,个人垫付现金5万元,外出采购20余次,凭着坚强的毅力把紧俏的防疫物资抢购回校。

    饮食服务部在整个疫情期间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未发生一例感染。他们每天送出盒饭近500余份,累计送出盒饭近10万份,还为钟南山援鄂医疗团队和其他援鄂医疗队免费制作面点30余次,积极参与江大园社区的生活物资运送服务。食堂恢复就餐后,他们从细处着手,完善预案,首创湖北省高校洗手、测温、验码、佩戴口罩进入、间距排队、间距取餐、套餐供餐、专人引导、分通道进出、一人一桌、同向进餐、垃圾专门收纳的疫情防控期间食堂供餐模式,得到了近百所高校借鉴和好评。

    饮食服务部始终坚持服务育人,一方面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支思想素质高、事业心强、作风扎实、关心员工的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倡导“微笑服务、文明服务”理念,培育了一批业务熟练、专业过硬、服务热心、踏实肯干的员工队伍。他们在柴米油盐中品尝膳食的酸甜苦辣,在脚踏实地中践行服务师生的初心使命!岗位平凡,用心不凡,师生们享受美食时,眼里闪过的赞许,就是对他们的最大褒奖。


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团队

用担当守护留学生平安


    在这个寂寞的春节中,没有聚会,没有出游,甚至没有团聚。但是人间有爱,安静的城市,也有勇敢者的逆风而行。在这些逆行者中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我们钦佩、让我们赞扬、让我们感动,他们就是国际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团队。面对188名留校国际学生,他们勇于担当,恪尽职守,每日24小时不离岗位,守护着留学生平安,为维护学校良好的国际形象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奉献。

    疫情之初,留学生每次外出,辅导员们都会详细询问其在外面的活动情况;回校后,宿管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为他们测查体温,并谢绝访客,严防输入。由于在校国际学生群体大,为确保他们身心健康,稳定安全,辅导员们不仅联系专业团队为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宣传防疫知识,还为学生做好就医就诊咨询、疫情信息传达等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急需的金融服务。126日,由于疫情的原因导致4名摩洛哥学生滞留在咸宁,收到消息后学院迅速成立了“4名学生返校工作组”。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他们开车直奔从武汉到咸宁的高速路口,直至看到4名学生平安无事,才放下悬着的心。自28日对国际学生公寓采取封闭式管理以来,学院前后共计采购了9次大量食材、食品和生活物品,每次搬运的重量都在10吨以上。宿管老师们每次卸完物资后,都要分类整理好,再进行分发。

    在整个疫情期间,我校国际学生们均获得了充沛的生活物资和精神关爱,学生状态整体良好,情绪稳定。团队的坚持和付出,留学生们也看在眼里,并用他们的方式给予了回报。津巴布韦籍留学生Gibbons,凭借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感,创作了一首说唱歌曲《武汉加油》。歌曲不仅在国内外的自媒体平台上深受喜爱,而且Gibbons还接受了湖北广播电台的采访,登上了央视国际频道的新闻栏目。这首歌曲让世界了解到疫情期间最真实的中国,也让江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14日晚,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临时通知我校巴基斯坦籍学生准备撤离回国。辅导员陈旭当晚就着手学生的回国资料准备工作,一直忙碌到凌晨3点。次日一早驱车前往学校收集学生们的相关材料,前往派出所进行学生信息录入,并在所有材料准备完成后驱车30公里前往出入境管理局汇报和提交材料,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在一天之内完成所有的离境手续。时间紧急,任务繁琐,陈旭整日滴水未沾、粒米未进,终于赶在相关部门周末下班前完成了全部的手续。518日(星期一),41名巴基斯坦籍学生一个不落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尽管疫情已朝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他们却没有丝毫放松,继续日夜坚守在防疫防控工作和复工复学工作最前线,他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站好每一班岗。抗击疫情,他们就是最勇敢的逆行者,最值得敬佩的团体,最让人感动的英雄!

  

校友会:夏思思

用生命书写战疫史诗

  

    42日,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我校校友夏思思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追授为烈士。这位29岁的年轻女医生在疫情期间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经救治无效于223日凌晨6时殉职。

    115日,在消化内科病房值完夜班的夏思思正打算下夜班,病房里一位70多岁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发热患者突然病情加重, CT检查结果肺部毛玻璃状病变。她二话没说立刻投入到了病人的救治之中。经她和同事们连续几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缓解。但夏思思还是不放心老人,继续留在病房里照顾他。几天后,她也开始感觉乏力,并且出现了发热症状。考虑到科室医务人员不足,她仍执意带病坚守一线。她说:“我还能撑得住,不能甩担子给大家啊。”直到安顿好病人和科室工作后,她才去做了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典型病变,随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躺在病床上的夏思思仍惦念着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友们,她希望尽快战胜病毒,重回战场与同事们并肩战斗。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她一度出现了呼吸困难,专家建议她立刻转至ICU治疗。可她考虑到医院ICU仅有12张病床,而当时病员众多,她说自己年轻能扛住,把机会让给更危重和年龄大的病人吧。

    不料27日,她的病情突然恶化,呼吸、心跳骤停,医院组织专家极力抢救并上了ECMO人工肺,随后又转送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救治。但因病情太重,年仅29岁的她于223日凌晨630分离世。

    夏思思用神圣的医者使命和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书写下了生命的感动……她被追授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三八红旗手”以及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宣部宣教局、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卫健委直属机关党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局联合发布的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上,夏思思名列其中。42日,她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追授为烈士。


校友会:刘向东

心系家乡同心战疫

  

    庚子年初,武汉重疫围城。深圳市天之泰道路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校友刘向东从深圳回汉,奋勇投身抗疫一线。

     16日,得知年迈的父母和妹妹、妹夫4名至亲先后感染新冠肺炎,忧心忡忡的刘向东告别深圳的妻儿,放下公司的业务,回汉照顾父母亲人,协调住院事宜。看到医院物资紧缺的状况,他毅然决定用实际行动为家乡武汉做点实事。

     122日,他加入志愿者行列,倾力组织为武汉及周边地区的医院运输物资。129日,在母校发布《江汉大学校友会致海内外校友的公开信》及《江汉大学关于接收抗击新型肺炎防疫工作爱心捐赠的公告 》后,他带头捐款,并在华南、华东、北京三地校友微信群发起捐款倡议,共募得捐款14万余元。深受校友信任的刘向东又凭一己之力担负起了采购、运输物资的艰巨任务。他冒着感染风险,在疫情最严重的紧急关头,亲自开车将承载着校友深情厚谊的3240个医用口罩、1000件隔离服、400件防护服、2台飞利浦无创呼吸机、12个飞利浦呼吸面罩、14箱食品、286瓶个人防护消毒液、900个四圣弘医中药平安香囊等物资运往了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并将一批医用手套、一次性防护服、食品等物资及时送到硚口丰竹园社区和江汉区新华街社区。

     2月初,他又联系了华中科技大学西雅图校友会及西雅图湖北同乡会捐赠了价值13万人民币的6台飞利浦呼吸机及36个飞利浦呼吸面罩,分别送往四家医院。在听闻母校成为隔离医疗点后,他组织捐赠酒精和84消毒水各1吨以及一批四圣弘医中药平安香囊。当第一批援汉医疗队返程时,他还捐赠了5 0箱食品。

    他还联系北京航天神禾环保有限公司,并及时和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捐赠“医废处置移动方舱”事宜。向雷神山医院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捐赠了2套总价值470万元的医废处置移动方舱,并协调了设备运输,技术人员来汉调试及生产工作。直到48日武汉开放,他才和移动方舱的工作人员撤离,返回深圳组织企业复工复产。

    在3个月的抗疫斗争中,刘向东克服重重困难,投身抗疫前线,共募集了近500万元的物资、医疗设备和环保设备。面对采访,他却说:“作为一名武汉人、江大人,我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附属医院:朱国超

武汉最美逆行者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后,在3位至亲先后不同程度感染新冠肺炎时,仍带领全科20余名医护人员日以继夜扑在一线救治危重病人,不惧危险。我校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在危难之时舍小家顾大家的抉择令无数人感佩。

    她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在院内最早开展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纤支镜深部吸痰等治疗。朱国超常说,病人生存周期和生存质量同样重要,在延长生命的同时,要尽可能提升患者舒适度。看到病人吃不下饭,朱国超为危重症病人上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上鼻胃管要跟病人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感染风险大,朱国超常自己亲自上。她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承担医院最危重患者的转诊工作,是全院救治危重患者最后一道防线,大大缓解了普通病房的压力,延续了患者的生命,得到家属及社会的好评。

    从1月到5月,朱国超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坚守在抗疫最前线,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知音、湖北经视等报道,她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武汉最美逆行者”称号。

    从2006年来到ICU病区,朱国超已在这里工作了14年。她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同时,不忘传帮带,定期组织医生、护士进行文献学习、病例讨论。她关心病人,带着团队设计了交流板,增强了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缓解患者没有亲人陪伴的恐惧和孤独。她还长期担任江汉大学医学院危重病医学的教学工作,主持武汉市晨光计划课题,参与市级及以上课题4项,发表SCI文章1篇,核心期刊数篇。担任武汉市重症医学科、老年外科分会等多个学科委员,武汉市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她领导的科室2018年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连续三年被评为“武汉市青年文明号”。

  

继续教育学院:刘星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探路先锋

  

    415日上午,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辅导员刘星接到武汉特勤疗养中心的电话,让他下午到中心参加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刘星非常惊喜——他终于入选成为一名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志愿者。

早在3月中旬,刘星就看见了招募新冠肺炎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的消息,马上在网上报了名,但没被选上。

    作为一名党员,刘星积极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2月初,江汉大学“120”热线分中心招募志愿者,尽管有40岁的年龄限制,但超过了年龄的刘星仍然积极报名参加。在值守“120”期间,有时通宵值班,有时早上7点之前就要赶到,家住汉口的他,无论刮风下雨,天气多冷,从没有迟到过,更没有请过假。家里有困难也从来不提,照样坚守。他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往返于汉口和江大,一直坚持到学校的“120”热线分中心的任务完成。

    他还一直关心着学生的情况。有滞留在武汉的外地自考学生生活有困难,他自己拿出2000元钱,带上生活物资,和学院领导一起,到学生暂住地去看望慰问。

    当了解到武汉特勤疗养中心在招募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当过兵的他找战友帮忙报了名。等待1个月后,他接到了通知,入选40岁年龄段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II期疫苗研究临床试验志愿者。当天下午,他独自一人赶往武汉特勤疗养中心,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他通过了临床试验资格。在接下来的102天的临床观察期间,他每天要给疫苗科研团队人员报体温,写日志,还要进行三个阶段的身体检查。他的英勇无畏之举,《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刘星原本在江汉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所工作,20186月,他得知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工作缺人,就主动要求为学生工作尽一份力。成为辅导员后,他在学生公寓管理、安全稳定工作、学生运动团队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兼职学院工会委员,热心为教职工服务,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飞

把责任带进方舱医院


    “我是轻症,只要能动,就一定要为学生上课!” 218日才进入方舱医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飞很着急,学校于217日开网课,他心里牵挂着学生,但出门隔离时仓促中没带电脑,好在手机上装了软件,入院当天他用手机为学生上了第一节网课。学生都不知道王飞入院的事,学院领导要他多休息,能不上就不上,但王飞坚持要上,病中的他始终记得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责任。

  王飞是班主任,住院期间他一直坚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虽然只有一部手机,但他尽量为学生着想,有同学由于网络原因打不开电子版教材,他就在每次上课前把内容一页一页截图下来,发到班级群中,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

    除了上网课,王飞参加了为病人送餐的志愿服务,还担任医院第五党支部支委,为医护人员拍摄视频,写下 “家书”记录医生为他精心诊治的过程,深情告白内蒙古医护团队。视频在通辽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华社客户端播出,阅读量达到82万人次。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直到326日离开康复驿站,王飞的网课一节也没落下。隔离期满当天,他怀着感激之情,特意联系血站捐献了血浆。回到家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在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王飞专门利用一段时间,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方舱里的真实情况。对于学生们关心的病患救治情况、驰援医护状况、方舱生活条件、甚至外媒的一些不实报道等问题,王飞不但进行了详细解答,还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方舱的真实情况,为学生上了一次特别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使他们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生命科学学院:王红波

舌尖上的安全卫士

  

    每天清晨630分准时起床,赶赴抗疫一线,夜晚8时线上课程直播开讲,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食品科学系党支部书记王红波副教授,在抗疫期间投身医疗点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兼顾给学生上网课,以专业与奉献诠释一名党员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雷神山医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等医疗点建成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急需专业人员承担,王红波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主动请战,参与到武汉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防疫一线,下市场、查酒店、进企业、测安全,重点保障22个援汉医疗队的接待酒店、11处隔离点和5处医疗点的食品安全,最高日保障盒饭供应量达22593份,最高日监管点位达50多个,工作量繁重、压力大,王红波还同时参与了6家商超企业蔬菜及冻肉保障供应工作。63天的坚守,他为保障各个医疗及隔离点位的食品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充分彰显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担当。

    学校启动线上教学后,经过近2周的网课试运行,王红波发现学校教学平台的在线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他开启了耗时、高标准的直播教学。他白天忙完防疫工作,晚上进行直播教学。讲完课后,接着准备第二天的课,经常备课到凌晨1时。他承担的3门课程中,《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一门难度系数高且实践性很强的新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王红波利用自己以往挂职的工作经验,改变传统的理论化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场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教育学生合理应用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知识来保护企业的利益。该课程的讲授方式得到了学校督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极大提升了课程思政效果。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是王红波的座右铭。无论担任何种角色,他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水平、出色的工作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三尺讲台和社会舞台上用知识唱响着生命赞歌。

  

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 :朱文艺

倾力抗疫的无畏战士

  

    在这次新冠疫情面前,朱文艺勇于担当,临危受命担任社区抗疫临时党支部书记,成为志愿服务团队的领头雁,在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中,他和其带领的团队以出色表现,被多家国内外媒体聚焦,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27日,朱文艺先是承担了江大园社区的健康信息排查工作。215日,他又响应组织号召,加入到武昌区南湖街华锦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中,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防疫工作。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他在被确定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后,结合自己掌握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有效执行为社区分忧,推动防疫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社区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朱文艺不仅扮演好了总指挥、总组织、总协调的角色,同时兼任党小组长、包保楼栋的志愿者,身先士卒、处处带头,扮演了采购员、搬运工、巡查员、调解员、宣传员等角色。他多次对片区几百户居民上门摸排,参与团购的每一个环节,为困难户送爱心物资,参与调解居民纠纷,饿着肚子干成为家常便饭。在艰巨任务面前,他更是冲锋陷阵,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其他人。一次,社区接受了16吨的蔬菜捐赠,他带领大家连续作战,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从卸货到分发的全部工作,使4000余户居民每家都及时拿到了新鲜菜。他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居民的赞誉和社区、街道领导的肯定。他还倾心投入宣传工作,用自己的笔触记录身边感动的人与事,先后写了十几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他为社区防疫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新气象,受邀在南湖街进行网络直播分享工作经验,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并作为唯一的志愿者代表,在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中心参加了国外媒体见面会,讲述志愿工作的心路历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疫情防控志愿者的无畏形象。

  

医学院 :陈鑫

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疫情期间坚守在防疫一线,我愿做一根在黑暗中挥洒光辉的蜡烛。”医学院教师陈鑫在新冠疫情期间,积极投身防疫志愿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90后青年的奉献与担当。

    123日武汉封城后暂停公共交通,医护人员无法通勤,陈鑫作为社会志愿者在封城第二天就加入了“武汉医护互助公益群”,并成为“善缘义助医护物资运送车队”的成员。他自备了防护与消杀用品,无惧危险,无偿护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一趟又一趟为医院运输物资、为医护及工作人员送餐,尽力服务医疗抗疫一线。

    27日,按照学校要求,陈鑫连续3天参加学校南区学生寝室的整理、改造工作。215日,他又按照统一安排下沉到社区参与防疫工作。宗关社区是一个老旧社区,住着1314户人家,老人居多,八成的居民需要社区帮忙买药。学医的陈鑫主动承担起了社区重症药品的统计和购买工作,负责管理社区“重症”微信工作群。为了方便居民及时咨询,他的手机从不关机,随时为居民解答用药购药问题。他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消杀工作,同时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老社区私房片的消毒工作量很大,装满消毒水后的桶有32斤重,陈鑫背在身上,楼上楼下地爬,空桶后再换水,来来回回走一趟社区,差不多就是两个钟头,干完后经常是全身湿透。中午时分,他又奔波在为居民送药的路上。从疫情刚开始的封堵路口,高强度消杀,到接下来的入户排查,直至完全封控后的居民购药、就医以及用药咨询,再到社区卡口值守、搬运分发物资、安抚居民等每一项工作,陈鑫都全力付出,工作得到了社区的高度肯定,并受到湖北卫视的专题采访。

    陈鑫平时热心公益事业,在承担实验教学等工作同时,还承担了武汉市遗体捐献接收工作,年均接收、处理遗体捐献超过50例,累计帮助了数百例捐献者完成角膜捐献。

  

机关党委:蒋德华

用朴实纯粹绘就精彩人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转干部和一名教学行政管理工作者,教务处教行科蒋德华老师深知肩上这份责任的重大,他视校如家,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韧劲,默默坚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不畏风雨,主动作为,全心奉献,十几年如一日地热心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精准的教学服务。

    他曾做过心脏手术,又患有比较严重的眼疾和高血压,但只要是工作需要,无论是工作日、休息日还是节假日,他从不曾推脱,总是带头冲在第一线,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还总是笑言:“我是军人出身,轻伤不下火线,只要学校需要我,就随叫随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他被同事们赞誉为“行政楼永不熄灭的灯”。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他一直坚持自学各类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知识,经常抽空旁听相关课程,虚心向专业教师、同事请教,认真钻研各类教学管理难题,形成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管理经验。为了尽量不给各学院增添工作负担,最大程度减轻教务工作压力,他总是加班加点默默钻研,仔细研究各项工作的可行性方案,尽量将工作细化、流程简化。他还经常从全流程全环节考虑,主动沟通联系,积极打通各种工作衔接难题,为各部门、学院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学校疫情防控期间,他积极配合在线教学领导小组,从全局出发,对当前学期理论课程教学安排进行整合分析,为各学院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多指导,还为学校出台本专科教学管理文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教学安排建议,并实时配合师生做好网络教学进度服务和监控,为毕业生缓补考、毕业学分核算等提供服务,保障了疫情期间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勤勤恳恳、一心为校,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他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的人,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绘写了教务管理人员的精彩人生。

  

机关党委:罗亮

坚守初心为爱守护

  

    共产党员就是要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临时,罗亮就是这样一个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上的人。

    十年前,罗亮在江汉大学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已经找到工作的他听闻辅导员老师说黄冈市浠水县需要招募支教老师,想到自己曾经受到的帮助,他立刻报了名,离开家人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支教生涯。他坚守支教初心,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扎实工作作风受到一致认可,支教期间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完成支教后他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辅导员。他延续着支教以来的工作作风,坚持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早晚自习,他永远都比同学们到的早、走得迟;去学生寝室串门,是他的工作常态;坚持每天与几位同学谈心谈话,深入学生做好常态工作,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特色工作是他的一贯作风,深受师生好评的他荣获“十佳辅导员”称号。

    疫情期间,罗亮被学校派往市防控指挥部工作,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前往。124日除夕晚,他一人在指挥部值班,一碗泡面、两个蛋黄派,成为了一辈子中最难忘的年夜饭。期间他陪同领导走访了硚口、汉阳、经开(汉南)、蔡甸、东湖风景、黄陂、江夏和东西湖8个区的60余个社区和村,经常驾着自己的车开展督导工作,并撰写督查报告10余篇,提出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不足和建议,受到领导、同事的好评。为了保证疫情防控材料和数据的实效性,他加班收集汇总,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2点才回家。武汉公共交通停运,部分同事上下班不方便,他就主动提出每天接送同事上下班。工作期间,女儿出水痘高烧连日不退,他只能在远方干着急,不能为身体单薄的妻子帮上半点忙,为此他愧疚不已。他还主动联系所在的金域蓝湾社区,利用休息时间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筛查人员体温;帮助居民在楼栋封闭期间领取生活物资和快递;开车运送社区病人外出就医。

    家人的理解支持、同事的温暖鼓励,是支撑罗亮最大的动力,他坚信,疫情终将击退,胜利终将到来。

  

数计学院:沈文璇

青年榜样担当使命

  

    沈文璇出生于武汉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父亲影响,这个酷爱运动的小伙子一直有个保家卫国的军人梦。

    2016年考入数计学院,他像其他学生一样,充满好奇、期待和渴望。担任班长后,为老师排忧、为同学解难、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受到一致好评。一年的大学时光即将结束,学校的征兵宣传唤醒了他的军人梦想,他毅然响应号召、光荣入伍。进入部队后,他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因表现突出连续两年荣获“优秀义务兵”称号。荣誉背后不乏艰辛,他本来属于较文弱的男生,初进部队时连3公里都跑不下来,不服输的性格让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练习,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不仅轻松跑完3公里,体能测试还进入了前三名。

    2019年,沈文璇被选中参加国庆阅兵式。最让他难忘的是训练中一次极限站立4个小时,眼睛因为面对太阳充满了血丝,长时间不眨眼导致眼泪一直往下落,钢枪的背带也因为太阳炙烤异常滚烫,肩膀上的刺痛让人备受煎熬,但是他精神百倍,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考验的时候。正式经历了这样的考验,沈文璇最终与战友们一起在北京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武风采。2019年退伍复学后,恰逢“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召开,沈文璇又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者,成为男子排球赛观众服务处一名光荣的“小水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听到武汉市紧急招募青年志愿者,沈文璇第一时间在网上报名,28日元宵节当天,他接到了志愿者入选通知,开始了第一次抗疫志愿服务。他所在的志愿团队负责从中央救灾仓库搬运抗疫物资,这类物资体积大、比较沉重,搬运中时常会遇到恶劣天气,沈文璇毫无怨言,用无声的行动为自己的城市默默贡献力量。

    热忱的态度、高效的行动、严谨的作风让他的每一次奉献都精彩纷呈。敢于挑战、不畏牺牲,敢于担当、无私奉献,这些优秀的品格将伴随他去迎接未来更绚丽的人生。

  

医学院:孙甘霖

书写属于自己的战“疫”青春

  

    作为一名95后青年学生党员,在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孙甘霖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积极投身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担当,用专业与责任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和医学生誓词,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战青春。

    从一入学,孙甘霖便立志要做一名济世良医。她学习刻苦,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更积极投身科研,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电针对COH小鼠子宫内膜种植窗期的影响”研究。学习之余,她热心志愿工作,先后作为医疗志愿者参与武汉国际马拉松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服务工作。2018年,她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赴瑞典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医疗交流活动,参与“武汉-博伦厄友好城市孔子学院”揭牌仪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020年春节,原计划备战考研的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参与“武汉招募青年防疫志愿者”活动,被派往支援东西湖区疾控中心防疫工作。她对家人说:“我是党员,又是武汉人,还是学医的,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守护我的家乡了”。

    原本分到后方工作的她,因看到核酸采样数量巨大,人员紧缺,被疾控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奋力抗击疫情的精神深深感动,主动提出自愿要去防疫最前线,参与核酸采样工作。在得知医护志愿者十分紧缺后,她又主动申请延长志愿服务周期。

    工作中,她为了穿隔离衣不上厕所,上岗前一到两个小时就不再饮水,常常 6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一整天闷在隔离服里,时常汗流浃背,护目镜、口罩都在脸上勒下紫红色深深的印痕。她还时常运用所学专业技能,给同在一线的同学们推拿放松,帮助大家调节情绪,无论是核酸采样还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她积极乐观的态度时常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她的事迹也多次被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省内外媒体报道。

  

设计学院:周永胜

江大首家学生上市公司的缔造者

  

    周永胜踏入大学,便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创业开办自己的公司,同时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目前,他是湖北省新四板挂牌企业武汉颖创文化CEO兼总经理、武汉哆莱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纸鹿艺术创始人、武汉吉安商会理事。

    2019年底,武汉颖创传媒公司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青创板”成功挂牌,公司被录入武汉市股权交易所,在湖北省境内挂牌上市,这是我校创业学子创立的首家上市公司,而它的创始人就是被同学们戏称为“大佬”的周永胜。

    19岁那年,周永胜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梦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三年之内能够为母校吉水中学捐资助学,五年之内能够为母校江汉大学捐资助学。

    起初,他在曾经学习过的艺术学校“零工资”实习,只为积累经验和本领,后又在大学校园里结识了一帮志趣相投的好友,组建了自己早期的团队。大二那年,他的公司估值就已突破百万,带动创业就业24人,受到全国工商联、中国网、中国高校之窗、湖北经济广播、长江日报、湖北教育新闻、武汉电视台、创业武汉、虎投财经、江汉大学校报等媒体专访报道。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主动联系设计学院领导,留言我可以给学校防控疫情捐款吗,想尽微薄之力。在收到学校有关专项基金捐赠的公告后,他说:我是2017级的,就捐1700元吧。当学院领导肯定他支持学校的义举时,他回复:我还计划如果自己发展顺利的话,5年内给学校捐赠一份助学基金,这是我未来的小梦想、也是小目标之一。当了解到家乡江西省吉水县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家庭生活困难,他便联系自己的母校高中校长,捐赠口罩500个,还提出资助10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责任,用青春践行人生梦想。这就是周永胜用责任和担当编织的人生目标。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雷阳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

  

    雷阳,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共预备党员。面对家庭的不幸,他没有被生活击垮,带着父亲的遗憾奋战在抗疫一线,心如花木,向阳而生。

    2020年春节,一场疫情给武汉蒙上了阴影,也改变了雷阳的家。123日封城当天,父亲突发低烧并伴有咳嗽,到28日晚,雷阳也开始高烧并浑身剧烈酸痛。一家人忍着剧痛走到了3公里外的医院,但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23日,是他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父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最终没能经受住病痛的折磨,带着无尽遗憾去世。那一刻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无助”,最亲的人离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随后,他与母亲也相继确诊,绝望之中,他想到了向学校的老师们求助,在学校的关心和帮助下,他和母亲住进了江汉方舱医院。

    初到医院,许多基础设施并未完善。有一天,他发现一位护士走路的时候差点摔倒,就下意识上前扶了一下,护士解释说是护目镜上的水汽干扰了她们的视线,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回想起了老师平日对他的殷切期望,这些援鄂的医务人员是来为武汉拼命的,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自己又怎能沉浸在悲伤中,一蹶不振呢?

    于是,他开始在方舱医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当发放物资的时候,他总会第一个冲上去帮忙分给病友。他用在学校积累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叔叔阿姨们疏导焦虑情绪。他充当“监工”,每天把饭菜送到病友面前,并监督他们全部吃完,告诉大家只有营养跟上去了抵抗力才会增强。痊愈后的他,仍积极通过微信群给邻居们普及新冠肺炎知识,结合亲身经历分享防疫知识,帮助邻居们调节情绪。他倾尽全力,只为父亲的经历不再重演,这是父亲临终的遗愿,也是他向阳而生的力量。

  

商学院:程文擎

勇担使命的时代弄潮儿

  

    程文擎,商学院2018级金融学专业学生。作为人们眼中的“00后弄潮儿”,她参加过新青年下乡、七军会开闭幕式等无数志愿活动,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活跃着她无畏的身影,她将使命与担当扛在肩上,在公益与实践中彰显青春风采。

    2018年入校,程文擎就开启了自己的志愿服务之路,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宗关地铁站、长轩岭养老院,都曾是她“战斗”过的地方。

    在军运会执委会主办的2018“悦动炫江城”军体健身操比赛中,程文擎作为领操员,代表江汉大学取得了青年组二等奖的成绩,由于优异表现,她被选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标兵志愿者。从20194月开始,大半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倾盆大雨,她从未间断过排练,面对高强度训练,她从不抱怨,还常给身边的同学们加油鼓劲。她作为军运会志愿者代表,接受了《湖北日报》记者采访,向世人展现了我校学子坚韧不拔、担当使命的精神面貌。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爆发,无数白衣天使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与病毒抗争。程文擎第一时间响应省团委号召,主动报名参加大学生线上爱心助学专项行动,通过线上辅导的形式,为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读书交流及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其中有一位汪玥璇小朋友,父母都是医务人员。自疫情爆发后,她就每天一个人待在家,内心充满了担忧和恐惧。程文擎在辅导功课之余,不仅陪她聊天,还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在程文擎的努力下,汪玥璇日渐开朗起来,她的父母感动不已,亲自写感谢信送到学校,对程文擎表示感谢。

    程文擎时常说,我的家是江汉大学,自己是什么样子,便代表了学校是什么样子;我脚下的土地是我的祖国,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什么样子,中国的未来,便是什么样子。

  

  


分享

单月单篇点击量排名

投稿量排行